你问我, 保安在香港是怎么称呼的 ?这个问题,可真不是一两个词就能说清楚的。它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背后藏着整个香港社会的变迁,从市井的温情,到江湖的戏谑,再到如今的专业与疏离。这称呼,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的香港断代史。
你若是在几十年前的香港街头,随便拉住一个街坊问路,他大概率会指着某个楼梯口下,那个坐在木凳上摇着葵扇的老伯伯,告诉你:“你去问问那个 看更 啦。”
看更 ,这两个字,沉甸甸的,充满了旧时光的味道。 “看”,是看守;“更”,是更次,是夜晚的时间。合起来,就是守夜人。这个词,画面感太强了。你脑海里立刻浮现的,绝不是今天商场里西装革履、对讲机不离手的小伙子。不,完全不是。

看更 佬,通常是个上了年纪的阿伯。他可能就住在楼里,也可能是街坊邻里介绍来的。他的“办公室”,就是大堂里一个逼仄的角落,一张折叠桌,一把吱呀作响的藤椅,一部只能收到几个台的老式收音机,还有一份被翻得起了毛边的马报或者报纸。夏天靠风扇,冬天就多穿一件旧毛衣。他的职责?简单,也复杂。简单在于,他就是看着门口,防止闲杂人等进出。复杂在于,他其实是整栋楼的“人情数据库”。
谁家孩子放学晚了,谁家夫妻吵架了,谁家来了远房亲戚,他心里门儿清。他会帮你签收一封忘了取的信,会提醒你出门忘了关窗,甚至会在你深夜醉醺醺回家时,递上一杯温水。他不是冰冷的“安保系统”,他是这栋楼有血有肉的守护者,是街坊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所以,那个年代的人,叫他一声“看更”,是带着一种亲切和习惯的。
但是,香港嘛,总有它不正经、鬼马的一面。于是,一个更“地道”、更江湖的称呼就冒出来了—— 食蕉 。
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外地朋友,绝对会一头雾水。“食蕉”?吃香蕉?这跟保安有什么关系?这你就不懂了,这就是粤语文化的精髓——谐音梗。英文里的“Security”,粤语音译过来,听起来很像“食Q啲”。久而久之,在插科打诨的市井文化里,就演变成了更粗俗也更有趣的“食蕉”。
这个称呼,带着点调侃,甚至一丝轻蔑。在香港的警匪片里,那些嚣张的古惑仔,对着拦路的保安,最常吼的一句就是:“你估我係边个啊?死开啦,食蕉!”(你以为我是谁?滚开,保安!)它把这个职业矮化了,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可以被轻易推开的障碍物。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开玩笑,也会用到这个词。它不完全是恶意的,更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俚语,是香港人刻在骨子里的那种黑色幽默。
时代变了。唐楼渐渐被玻璃幕墙的摩天大厦取代,人情味浓郁的看更佬,也慢慢被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所替代。于是,一个更正式、更官方的称呼应运而生: 護衛 。
“護衛”,一听就专业多了。保护、卫戍,充满了责任感和纪律性。这个词,通常出现在政府文件、招聘广告和正式场合。香港有专门的“保安及護衛業管理委員會”,所有从业者都必须持证上岗,这个证,就叫“保安人員許可證”。所以,从法律和行业的角度看, 護衛 才是他们最准确的“学名”。
你看到的,在银行门口站得笔挺、眼神锐利的,那是 護衛 。在大型商场里巡逻、处理突发事件的,那也是 護衛 。他们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懂得如何使用安保设备,如何应对紧急情况。他们不再是那个只管家长里短的阿伯,他们是维护秩序的专业人士。称呼从“看更”到“護衛”的转变,背后是整个行业从“看管”到“保护”的职能升级,也是香港社会对安全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的一个缩影。
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没。
随着香港的楼盘越来越高级,服务越来越精细,“护卫”这个词似乎又显得有点“硬”,缺少了点服务精神。于是,今天在那些崭新的私人屋苑、高档写字楼里,你最常听到的称呼,是 物業管理員 ,或者干脆简称 物管 。
这个称呼,彻底将这个职业从单纯的“安全防卫”拉到了“客户服务”的层面。他们不仅仅是“守門員”,更是“管理員”。他们的工作范围,广得超乎你想象。帮你收发堆积如山的快递,安排访客登记,预定会所设施,处理噪音投诉,甚至组织社区活动。他们穿着整洁的制服,坐在明亮的接待处,对着电脑操作,脸上挂着职业的微笑。
他们是第一线的客服,是物业公司的脸面。你叫他一声“物管”,他会礼貌地回应你“先生/女士,有什么可以帮到你?”。这里面,没有了 看更 的亲厚,也没有了 食蕉 的戏谑,更没有 護衛 那种冷冰冰的距离感。它是一种全新的、建立在商业契约精神上的关系——专业、高效,但也客气、疏远。
所以你看, 保安在香港是怎么称呼的 ?
这是一个无法用标准答案来回答的问题。
它是 看更 ,是那份留在旧时光里,快要消失的人情味。它是 食蕉 ,是藏在市井街头,一句心照不宣的港式幽默。它是 護衛 ,是写在法规里,一份关乎纪律与责任的职业认证。它也是 物業管理員 ,是这个商业社会里,包裹在服务外衣下的安全需求。
这四个称呼,就像四面棱镜,折射出香港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语境下的光怪陆离。下次你在香港,看到那位守护着一方天地的人,不妨在心里想一想,你更愿意用哪个词来称呼他呢?这或许,也正反映了你眼中,香港的样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