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每次在网上或者现实里听到有人小心翼翼、甚至带着点猎奇的口吻问出这个问题,我心里就咯噔一下。 有娘没爹的海子怎么称呼 ?这问题本身,就透着一股子笨拙的冒犯,像一根没削好的木刺,扎得人生疼。
答案是什么?答案简单到让你失望。
叫他的名字。

对,就叫他的名字。他叫小明,就叫他小明。她叫莉莉,就叫她莉莉。他的大名叫李浩然,你就客客气气地喊他李同学。这事儿有那么复杂吗?需要专门开个研讨会,发明一个新词儿吗?
我们这个社会,有时候特别爱给人和事贴标签,好像不贴个标签,这世界就乱了套,无法归类,心里就不踏实。尤其是对那些不符合“主流”模板的家庭。一个孩子,有妈妈,没有一个常驻的爸爸,哦豁,这可让某些人犯了难。他们的脑回路里,程序好像卡壳了。怎么定义?怎么称 呼 ?
我告诉你,你那点好奇心,那点想搞清楚“状况”的欲望,在孩子和那位妈妈听来,就是赤裸裸的审视。你不是在关心,你是在划分。你在用你的提问,在他身上划下一道线,把他和那些“正常的”、“完整的”孩子区分开。
别再用那些发霉的、带着腐朽气息的词了。“私生子”?这是哪个朝代穿越来的词儿,带着封建礼教的恶臭。说出这个词的人,我建议先去漱漱口。“单亲家庭的孩子”?听起来中性,但依然是个标签,一个强调“缺失”的标签。你什么时候会特意指着一个孩子说“这是个双亲家庭的孩子”?不会吧。那你凭什么要特意强调别人的“单”呢?
那个孩子,他首先是他自己。一个活生生的、会笑会哭、爱玩泥巴也可能爱看星星的个体。他的身份认同,首先应该是他的名字,他的性格,他的爱好,而不是他的家庭结构。 有娘没爹的海子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打从根儿上就错了。你关注的焦点,是他没有的东西。而他和他的妈妈,每天都在努力经营他们拥有的东西——他们的爱,他们的家,他们相依为命的生活。
我见过这样的妈妈。
她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白天在公司里冲锋陷阵,踩着高跟鞋噼里啪啦地敲键盘,逻辑清晰地跟客户开会。下了班,高跟鞋一甩,换上平底鞋冲进菜市场,为了一毛钱的差价跟小贩磨破嘴皮。回家,她是厨师,是修理工,是家庭教师,是心理医生。孩子发烧,她整夜不睡,用温水一遍遍擦身。孩子的作业本上得了个小红花,她比自己升职加薪还高兴。
这样的妈妈,是战士,是超人。她倾其所有,给了孩子双倍的爱,试图填补那个所谓的“空缺”。她已经拼尽了全力,在生活的泥沼里,为孩子开出了一片花田。
你呢?一个外人,跑过去,戳着那片花田,非要问:“哎,这块地,怎么少了一半的园丁啊?”
你这不是关心,你这是残忍。
孩子或许还小,他可能还不懂你问题里的弯弯绕绕。但他很敏感。他能感觉到你眼神里的同情、好奇或者鄙夷。他能感觉到,自己被当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这种“特殊”,不是什么好事,它像一件不合身的衣服,从小就套在他身上,让他走到哪里都觉得别扭。
所以,收起你那套自以为是的“关心”吧。
如果你真的想表达善意,方式有很多。
看到那个孩子,你就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孩子。跟他聊聊他喜欢的动画片,问问他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新儿歌。夸他的新球鞋很酷,或者赞美他画的画颜色真好看。
看到那位妈妈,你也把她当成一个普通的女性。聊聊最近的电视剧,吐槽一下烦人的工作,分享一个好用的APP。你可以问她“最近累不累”,但别问她“你一个人带孩子,肯定很辛苦吧”。前者是朋友间的体恤,后者是居高临下的怜悯。
家的形式,从来就不应该只有一种。爱,才是家的核心。一个充满爱,但只有妈妈的家,远比一个貌合神离、争吵不断的“完整”家庭,要温暖一万倍。那个在妈妈的爱里长大的孩子,他的内心世界可能比任何人都丰盈、都坚韧。他不需要你的标签,更不需要你的同情。
他需要的,是平等的眼光,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下次,当你再想脱口而出“ 有娘没爹的海子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时,请把它咽回去。然后,走到那个孩子面前,微笑着,清晰地,喊出他的名字。
这,就是最正确、最温暖的称呼。也是你作为一个成年人,最该有的体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