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咱们 河南遂平县 ,这片土地,它不只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养育着淳朴的乡亲,更在日常点滴中,藏着一套外地人乍一听可能发懵、细细品味又觉其妙的称呼体系。这不是简单的语言习惯,我说句实在话,这简直就是一门活生生的艺术,一种人际交往的“潜规则”,你只要摸透了,那就能瞬间拉近和本地人的距离,感受到一股子特有的豫南人情味儿。
我啊,生在遂平,长在遂平,打小儿就在这土里摸爬滚打,听着父老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称呼长大。小时候最常听见的,是家里老人喊隔壁的“你二大爷”、“你三大娘”,又或是村口卖豆腐的张师傅,见了我就亲热地喊“小某某”——那个“小”字,带着一股子长辈的宠溺,至今想起来,心里头都还暖烘烘的。那时候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可后来出去上学、工作,再回到家乡,才猛然发现,这称呼里的学问,真是海了去了。
首先,咱们得从最基础的血缘关系说起。在 遂平 ,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对直系亲属的称呼自然是最严格的。爷爷奶奶,大多喊“爷”、“奶”,有时候还会带上姓氏,比如“张爷”、“李奶”。到了叔叔阿姨辈,就规规矩矩地叫“大伯”、“二叔”、“三姑”、“小姨”,按排行来,这规矩,那是刻在骨子里的。但有意思的是,这套称谓,它不光局限于血缘亲属,还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乡里乡亲。

比如,你刚搬到遂平一个村儿里,或者到一个陌生的乡镇集市上。你看到一个比你父亲年长些的男人,你总不能直呼其名吧?那太生分,也太没礼貌了。这时候,一句“大哥”,或者“大爷”,瞬间就能破冰。听好了,这里的“大哥”,它不是特指你亲哥哥,更多时候,它是对年长男性的尊称,带着几分客气,又透着一股子亲近。要是人家看着年龄更大些,或者你感觉需要更隆重一些的尊重,那就喊“大爷”。同样的道理,年长的女性,一般就是“大妈”,或者“大娘”。这看似寻常的称呼,里头却藏着对长者的那份敬重,是我们 遂平人 骨子里的东西,外地人初来乍到,可千万别小瞧了这简单的两个字。
我有个外地朋友,第一次来遂平,看见路边一位老大爷在乘凉,想问路,张口就来一句“老先生,请问……”。结果那大爷愣了一下,笑着摆摆手说:“啥老先生啊,你喊我老头儿就行,或者叫我大爷。”这不,多好的例子,一下子就把那种书生气和咱们 遂平 的烟火气区分开了。不是说“老先生”不好,而是那种距离感,在咱们这儿,显得有点儿生疏。咱们这儿讲究的是,即便不认识,也得先用一个带点儿亲戚意味的称呼,把关系先拉近了,好像你不是一个陌生人,而是一个远房的亲戚,或者干脆就是邻居家的小辈。
再说说同辈之间的称呼。如果你和对方年龄相仿,或者稍微年长一些,又不是特别熟,喊一声“哥”、“姐”,基本不会错。这“哥”、“姐”的用法,比“大哥”、“大妈”又随意些,带着点儿平辈的亲近和认可。但如果你跟对方已经比较熟了,关系铁了,那就可以直呼其名了,或者更亲热点,叫个小名儿,甚至直接喊“兄弟”、“姐们儿”。我记得我们村里头,经常能听到有人喊“二狗”、“大丫”,这都是小名,是带着亲切和几分“土味儿”的爱称,是只属于这个圈子里的密码。
这里头有个微妙的学问,就是“度”的把握。比如,你看着一个人比你大不了几岁,你喊他“大爷”,那他就可能觉得你是在开玩笑,或者觉得你把他喊老了。反过来,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你非要喊他“哥”,那也是不合适的。所以,这 称呼人 ,得看眼神,得凭感觉,得根据对方的穿着打扮、谈吐举止,以及你的直觉来判断。多听,多学,总归没错。刚开始可能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但多来几回,你就能拿捏得准了。
还有些特别的称呼,比如“师傅”。这个称呼在 遂平 ,适用范围挺广的。修车的,理发的,干建筑活儿的,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你都可以尊称一声“师傅”。这不仅是表示对他们手艺的尊重,也是一种很得体的社交方式。在饭店吃饭,如果你想叫服务员,喊一声“老板”,或是“小妹”、“小哥”,也都是可以的。这里的“老板”,它不一定是说对方就是店主,更多时候,它是一种对经营者或者服务人员的泛称,带有客气和鼓励的意味。我个人特别喜欢这种“老板”的称呼,感觉一下子就把陌生感给消弭了,大家都是在各自的领域里忙活,互相尊重嘛。
而对于年轻人,尤其是学生模样的,我们 遂平人 习惯性地会喊“小伙子”或者“闺女”。这称呼带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期许,是一种很接地气的表达。我每次回村里,只要被上了年纪的邻居喊一声“小伙子”,心里就特熨帖,那种被认可、被关注的感觉,是任何花哨的称谓都比不了的。
当然,称呼的演变也是与时俱进的。过去那种带有很强阶级色彩的“同志”,在日常生活中现在听到的就很少了,但在一些正式场合,比如会议上,或者对一些公职人员的称呼,偶尔还是会听到。但这不属于咱们日常社交的范畴。现在城市里流行的一些“帅哥”、“美女”的叫法,在 遂平 街头也开始慢慢多了起来,尤其是在年轻人的圈子里。但这跟咱们本地传统的、带着血脉和乡土气息的称呼比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儿味道,多了点儿敷衍。
说到这里,我得强调一点,咱们 遂平人称呼人 ,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一个词,它更是一种姿态,一种情感的传递。当一个人用合适的称呼来称呼你时,你感受到的,不只是一个声音符号,更是一种被认可、被尊重的温度。这种温度,是构成 遂平 乃至整个豫南地区 人情 网络的重要基石。它让邻里关系更加紧密,让陌生人之间也能快速建立起信任的桥梁。
所以啊,如果你来了 河南遂平县 ,别急着把城里的那一套搬过来。试着入乡随俗,多观察,多听,然后大胆地去尝试用本地人的方式去 称呼人 。见到年长些的,别犹豫,一句“大爷”、“大妈”,或者“大哥”、“大姐”;见到同龄的,一句“哥”、“姐”,甚至直呼其名,都是可以的。如果实在不确定,那就先用一个稍微通用且礼貌的称呼,比如“师傅”或者“老板”,再慢慢摸清对方的脾性。
这每一个称呼背后,都承载着我们 遂平 深厚的 乡土 文化和 人情 智慧。它没有书本上的那些条条框框,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口耳相传的默契。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每个人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儿的社会生态。在我看来,掌握了这些称谓,你才算真正踏入了 遂平 这片土地的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这里淳朴而热烈的民风。
这几年,随着 遂平 的发展,外来人口也越来越多。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可能带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和社交模式。但我真心希望,这份属于 遂平人 的独特 称谓艺术 ,能够被更多的人理解和传承下去。因为它不只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情感连接,一份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彼此的尊重。这正是我们 河南遂平县 ,最原汁原味、最打动人心的底色。下次你来遂平,尝试用这些地道的称呼,我保证,你会收获一份意想不到的亲切和温暖。不信你试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