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大实话,这“亲家”二字,在中国人的骨子里,那份分量可不轻!它不单单是一个称谓,更是两家人结为秦晋之好,从此休戚与共,荣辱相系的深情厚谊的象征。可当这层关系跨越了国界,我们的孩子找了个“老外”做伴侣,那句平日里脱口而出的“亲家”,到了外国友人面前,要怎么开口,才既得体又暖心,才不显得生硬或失礼呢?这可真是个让人挠头又纠结的问题,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这里头门道多着呢,绝不是一句“跟着感觉走”就能完事儿的。
第一次在婚礼上见到儿媳妇的美国爸妈,那感觉,真是百感交集。空气里弥漫着喜悦,也夹杂着一丝丝微妙的紧张。我的儿子,小明,站在一旁,笑得像个傻小子。我呢,心里头却在打鼓:待会儿敬酒,我该怎么叫他们?“Mr. Smith, Mrs. Smith”?听着太像商务会谈,生分。直呼其名“John, Mary”?虽然小明平时都这么叫,可作为长辈,我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儿味道,少了那份中国传统里对亲家的尊重。那份如鲠在喉的困惑,您是不知道,当时真是把我给急坏了。
咱们中国人对“称呼”这事儿,那讲究可就多了去了。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长幼尊卑,亲疏远近,全藏在那些个字眼里。丈母娘、岳父、大舅子、小姑子,一套体系严丝合缝,每个称谓都对应着一份独特的亲缘关系和行为准则。可外国人呢?尤其是西方社会,他们的亲属称谓体系简单直接得多,很多时候,结婚后直接喊对方父母的名字,那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这种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恰恰是“ 亲家怎么称呼外国人呢 ”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它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而是两种 文化 语境下“关系”构建方式的 碰撞 与 融合 。

摸索了这么多年,我总结出几点,或许能给同样身陷“称谓困境”的亲家们一点启发。
一、从“形式”到“实质”:礼貌是第一道桥梁
刚开始接触,在完全不了解对方文化习俗和个人偏好的情况下,最稳妥、最不会出错的,当然是采取 正式 的称谓。比如,“Mr. Smith and Mrs. Smith”或者“Mr. Johnson and Ms. Johnson”(如果他们没结婚或者女士保留了自己的姓氏)。别嫌它听起来有点“外交辞令”,这份 礼貌 和 尊重 ,是跨文化交流最基本的起点。它向对方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我重视你们,也尊重你们的文化背景。即使最后发现他们更喜欢你直呼其名,但你的这份“小心翼翼”和“谨小慎微”,反而能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善意。
我有个远房表妹,她的女婿是个德国人。德国人嘛,出了名的严谨。表妹一开始就坚持叫“Herr Schmidt”和“Frau Schmidt”。结果,她女婿的父母特别高兴,觉得表妹真是个懂礼节的人。后来关系熟了,德国亲家反而主动提出:“您可以叫我们Klaus和Heidi,没关系的!”你看,这就是先礼后兵的智慧。这份由陌生到亲近的转变,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温情的 过渡 。
二、借力打力:让年轻人做“翻译”与“协调员”
孩子们是连接中外家庭的 纽带 ,他们最了解自己伴侣的家庭习惯和个人喜好。所以,别不好意思开口问!“小明啊,你跟你岳父岳母他们平时都怎么称呼啊?我直接叫他们的名字,他们会不会觉得不习惯?”或者更直接点,让小明去问问他媳妇,甚至直接问问他的外国父母:“我爸妈想知道,用什么称呼您们会觉得最自在,最开心?”
这种 沟通 方式,既体现了你对外国亲家的尊重,也避免了自己贸然行事可能造成的尴尬。而且,让孩子出面,往往能得到最真实、最直接的答案。他们会告诉你,是喜欢被叫做“Dad/Mom”(虽然这在国内可能不太常见,但有些外国亲家,尤其是来自文化开放的家庭,会非常乐意你直接用这种称谓,因为它代表了 接纳 和 亲密 ),还是更倾向于First Name(名字),或者他们自己的文化里有什么特别的称谓。
比如,我的儿媳妇是美国人,她第一次回中国,我就让她问问她爸妈,我们用什么称呼他们比较好。结果儿媳妇笑着告诉我:“妈,我爸妈说,您直接叫他们的名字就行,他们觉得那样更像一家人,不那么见外。”我一听,心里这块石头才算落地。所以, 开诚布公 地问,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捷径。
三、从“模仿”到“创造”:观察与 适应****
我们也可以观察外国人是如何称呼我们的。比如说,他们是不是直接叫你“Lao Wang”(老王)或者“Auntie Zhang”(张阿姨)?如果他们用一种比较亲切随和的方式称呼你,那么你也就可以尝试用类似的方式去称呼他们。当然,这里要有个度,不能完全照搬,毕竟咱们是长辈,还是要保持一份长者的 风范 。
更进一步的,有些亲家会选择一种“ 中西合璧 ”的称谓。比如,在姓氏前加上“亲家”二字,听起来既有中国特色,又带点西式称谓的严谨。例如,“亲家Smith”或者“亲家Mary”。这种创造性的称谓,虽然不完全符合任何一方的传统,但它恰恰体现了双方在文化交融中的 努力 与 智慧 。它像一座小小的 桥梁 ,搭建在两种文化之间,充满了善意的 妥协 与 包容 。
我认识一对夫妻,他们的女儿嫁给了一个法国小伙子。法国亲家特别喜欢中国文化,女儿的中国父母就琢磨着,能不能弄个特别点的称呼。后来,他们发现法国亲家对“爷爷奶奶”这种称谓特别感兴趣,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对长辈的亲昵称呼并不像中国那么丰富。于是,他们尝试用“Grand-père Robert”(罗伯特爷爷)和“Grand-mère Marie”(玛丽奶奶)来称呼对方,尽管他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爷爷奶奶。结果,法国亲家高兴坏了,觉得这既有异国情调,又充满了家的温暖。这不就是一种 创造 吗?
四、时间的魔法:关系深化,称谓自然
说到底,称谓的选择,并非一锤定音的死规定,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 过程 。就像我们自己,从陌生人到朋友,再到家人,称呼也会自然而然地从“您好”变成“你好”,从全名到昵称。与外国亲家之间的称谓,同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的加深而逐渐演变。
刚开始可能规规矩矩地用“Mr./Mrs. [Last Name]”,或者稍显正式的First Name。随着彼此了解的深入,共同经历的增多,一起包饺子、一起看春晚、一起聊家常,那份血缘之亲或许遥远,但心与心的距离却在不断拉近。这时候,如果对方主动提出,或者你感觉时机成熟,就可以尝试更 亲昵 的称谓,比如直接喊名字,甚至像前面说的,用“爸/妈”或者“Uncle/Auntie”这样的称谓。这种转变是水到渠成的,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它代表着你们的关系从“联姻”走向了真正的“ 融入 ”。
我记得我的美国亲家第一次来中国,我小心翼翼地称呼“Mr. Smith, Mrs. Smith”。可他们走的时候,已经变成了“John”和“Mary”,他们也会用带点口音的中文叫我“亲家母”。这种转变,不单单是称谓的变化,更是彼此 心灵契合 的最好证明。那份由衷的笑意,那份眼神里的温暖,远比任何正式的称呼来得真切、动人。
五、核心理念: 真心 和 理解 最重要
绕了一大圈,说了这么多,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我们最终选择了哪种 称呼 方式,其背后最重要的,还是那份发自内心的 真心 和 理解 。
称谓仅仅是一个符号,它承载的是我们对对方的 尊重 ,对这段 跨文化 姻缘的 珍视 ,以及对新家庭成员的 接纳 。我们努力寻找一个合适的称谓,不是为了走过场,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那份亲情。外国人或许不太理解“亲家”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但他们一定能感受到你言语中的温度,行为中的 善意 ,以及眼中那份真挚的 情谊 。
说白了,有时候一个不完美的称呼,只要配上真诚的笑容和热情的眼神,远比一个标准却冰冷的称呼来得更有力量。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语言隔阂也可能无法完全消除,但人心是相通的。我们只需带着一颗开放的心,一份体谅的情,去 探索 ,去 适应 ,去 创造 。
所以,“ 亲家怎么称呼外国人呢 ”?没有标准答案,它是一道开放题。它需要你细心观察,耐心沟通,更需要你用爱去丈量,用情去温暖。最终你会发现,那个最让你和你的外国亲家感到舒服、自在的称谓,就是最好的答案。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你们共同构建跨国大家庭的温馨见证。那份情谊,远比任何字眼都来得沉甸甸,也来得弥足珍贵。它就像冬日里的一炉炭火,缓缓燃烧,不声不响地温暖着两颗原本陌生的心,最终融合成一份超越血缘的、真正的 家情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