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真能把人心里那根弦给绷断了。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晚上,我们三个人,第一次像一个“准家庭”一样坐在餐桌前。灯光是暖黄色的,菜是我精心准备的,连我儿子兜兜的儿童碗都换成了和他一样的大人款。他,那个坐在我对面的男人,有点局促,但眼里全是温柔。
一切都很好,直到兜兜想让他帮忙递一下那瓶番茄酱。

空气都仿佛凝固了。我看见兜兜的嘴巴张了又合,合了又张,那双小眼睛滴溜溜地转,先是看看我,又飞快地瞟了一眼他,最后,小家伙憋红了脸,用手指了指,发出了一个含糊的“哎”的声音。
那个瞬间,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揪了一下。
他倒是反应快,笑着把番茄酱递过去,化解了尴尬。可那顿饭,我吃得食不知味。晚上,等兜兜睡着了,我坐在黑暗里,脑子里就盘旋着这一个问题: 我孩子该怎么称呼他呢?
这个问题,压根儿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叫什么”的问题。它背后,是身份的认同,是界限的划分,是情感的接纳,甚至,是对过去的一种告别和对未来的一种试探。每一个离异重组家庭的父母,都得在这条钢丝上小心翼翼地走。
称呼,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 ,它是一把钥匙。用对了,能打开孩子的心门;用错了,那扇门可能会“哐当”一声,在你面前关上,还上了锁。
一开始,最安全、最万无一失的牌,当然是“叔叔”。
“王叔叔”“李叔叔”,客气,礼貌,带着一种安全的距离感。这个称呼,像一个缓冲垫,给了所有人时间和空间。孩子不需要立刻面对“家里来了个新爸爸”的巨大冲击,他只需要知道,这是妈妈的一个好朋友。而对于那个男人来说,这也是一个最不容易被拒绝的开场白。
我们家,也从“叔叔”开始了。兜兜叫得顺口,他也应得自然。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挺好。
但当他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当他开始给兜兜辅导作业,带他去踢球,在他生病的时候背着他上医院……“叔叔”这个词,就显得有点儿单薄了,甚至,有点生分。它像一件不太合身的外套,勉强穿着,但谁都知道,内里早就变了。
于是,新的焦虑又来了。除了“叔叔”,还有别的选择吗?
有的。
我见过有朋友的孩子,直接管她男朋友叫“老高”,或者叫英文名“Kevin”。这种称呼,跳脱了辈分的束缚,更像朋友。它传递的信息是:我接纳你这个人,我们是平等的、亲近的伙伴。这招,对于那些性格开朗、思想比较西化的孩子来说,可能特别受用。它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排他的亲密感,是孩子和他之间的“专属密码”。
也见过更直接的,直接叫名字。比如他就叫“陈默”,孩子就跟着我叫“陈默”。这听起来好像有点“没大没小”,但在某些家庭氛围里,它反而是一种最大的尊重。因为它没有强加任何身份,而是把你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可说到底,所有这些称呼,似乎都在小心翼翼地绕开那个最敏感,也最让人期待的词—— 爸爸 。
“爸爸”这个词,千斤重。
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它代表着责任、是依赖、是血缘(或者胜似血缘)的纽带。对于一个经历过家庭变故的孩子来说,这个词,可能连着伤痛,也连着一份无法割舍的思念。
我身边就有个反面例子。一个姐妹,和男友感情稳定后,就急切地希望孩子改口。她觉得,孩子叫了“爸爸”,这个家才算完整。于是她天天在孩子耳边吹风:“叫爸爸呀,你看他对你多好。”“叫一声爸爸,给你买新玩具。”
结果呢?孩子越来越抵触,看见她男友就躲,甚至一度变得沉默寡言。那个男人也很委屈,他明明付出了真心,却被当成了抢走“爸爸”位置的坏人。
这件事给我敲了最响的警钟: 称呼这件事,永远,永远不要强迫。
那到底该怎么办?
后来,我跟兜兜他爸,也就是现在我先生,我们俩自己琢磨出几条道道,或者说,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心得。
第一,把选择权彻底还给孩子。
在一个很平常的下午,我抱着兜兜,很认真地跟他说:“兜兜,陈叔叔以后会经常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妈妈很喜欢他,也希望你喜欢他。你想怎么叫他都可以,可以叫叔叔,可以叫他的名字,或者你想一个你喜欢的叫法,好不好?” 我把所有选项摊开,让他自己选。让他明白,这是他的权利,没人会逼他。
第二,大人的心态要摆正,尤其是“他”自己。
我跟先生深聊过一次。我告诉他,无论兜兜叫你什么,哪怕他一直叫你“叔叔”,都不代表他不接纳你。孩子对一个人的感情,是看你做了什么,而不是听他叫了什么。你对他的好,他心里那杆秤,清楚着呢。他也特别理解,跟我保证,绝不给孩子任何压力。这个“统一战线”,至关重要。
第三,也是最要命的一点:行动远比称呼重要。
说一万句“我是你爸爸”,不如陪他搭一次乐高;承诺一千遍“我会对你好”,不如在他半夜发烧时,二话不说开车送他去医院。
我先生就是这么做的。他从不要求兜兜什么,但他会记得兜兜随口提过一句想看的奥特曼电影,然后默默买好票;他会花一整个周末的时间,陪兜兜研究那个怎么也拼不好的机器人;他会在我批评兜兜之后,悄悄地去房间里,告诉兜兜:“妈妈是爱你的,只是今天她太累了。”
他用行动,一点一点,把自己“做”成了一个父亲的样子。
那个称“呼”的转变,发生在一个谁也没想到的时刻。
那天他去参加兜兜的幼儿园运动会,两人三足比赛,他一个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为了配合兜兜的步子,几乎是半蹲着跑完全程。冲过终点线的时候,俩人都摔了个大马趴,滚作一团,然后看着对方狼狈的样子,哈哈大笑。
兜兜从草地上爬起来,冲着他,用尽全身力气,喊了一声:“爸爸!我们赢啦!”
声音清脆,响亮。
我站在场边,眼泪瞬间就下来了。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我孩子该怎么称呼他呢?”
现在我的答案是:别去想这个问题。
你真正该做的,是和你爱的人一起,去创造一个足够安全、足够温暖、充满尊重的环境。把那些虚无的称谓焦虑扔到一边,用实实在在的陪伴和爱,去填满孩子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当爱足够满,那个称呼,自然就会从孩子的心里,蹦到嘴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