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男生怎么称呼自己?那些藏在昵称里的兄弟情义密码

外人眼里,我们是李哲、王珂、陈远。三个扔在人堆里,三秒钟就找不着,再正常不过的名字。可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这三个名字,一年到头也听不见几次。

我们之间的称呼,那是一套独立的、不断迭代的、并且绝对私密的语言系统。

首先,得有个总纲,一个关于“我们”的定义。这个定义,通常是 “我们仨” 。这三个字,一出口,就带着一种天然的黏合感和排他性。它不是冷冰冰的“我们三个人”,而是带着体温的。比如,当王珂在电话里吼:“晚上吃啥? 我们仨 老地方见!”那个“仨”字,尾音会不自觉地拖长,像一个只有我们能听懂的集结号。有时候,这个总纲还会变体。大学那会儿,沉迷游戏,我们管自己叫“下路包赢组合”,虽然实际上十把输九把,但这个名号喊出来,气势就没输过。

三个男生怎么称呼自己?那些藏在昵称里的兄弟情义密码

有了集体,再谈个体。我们之间的个体称呼,那才叫精彩,简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诗。

王珂,我们都喊他 “老K” 。不是因为他年纪最大,而是因为他那股子天生的“大哥”派头。刚进大学宿舍,他就自来熟地张罗着买桶装水、分担卫生区,末了拍着胸脯说:“以后有事儿,找K哥。”行,K哥就K哥吧。后来发现,这家伙就是纸老虎,考试前抱我们大腿,怂得比谁都快。但这并不妨碍“老K”这个称呼流传下来。它成了一种符号,代表着那个咋咋呼呼、热心肠但又有点不靠谱的家伙。我喊他“老K”,李哲也喊他“老K”。而他自己,在特别得意或者想耍赖的时候,会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这事儿,包在你K哥身上!”“你K哥我今天手气顺,再来一把!”那副德行,欠揍又好笑。

李哲,情况就复杂多了。他是个闷骚的学霸,想法清奇。我们一开始喊他“阿哲”,中规中矩。直到有一次,大家讨论一个特简单的问题,他非要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给我们分析。老K听得脑仁疼,一拍桌子:“行了行了, 哲学家 ,您快收了神通吧!”

从此,“哲学家”这个外号就焊死在他身上了。

这个称呼充满了我们独有的戏谑。当我们想调侃他想太多时,会说:“听听我们哲学家的意见。”当他真的开始掉书袋,我们又会打断:“哲学家,说人话。”而李哲自己,也慢慢接受了这个设定。有时候他自己想不通一个问题,会自嘲一句:“唉,我这个哲学家,脑子也短路了。”你懂那种感觉吗?一个外号,从最初的调侃,慢慢变成了他性格的一部分,一种我们之间 心照不宣 的标签。当然,在需要认真、需要给他支持的时候,我们会切换回“阿哲”,这个称呼,代表着“我们是认真的,我们把你当兄弟”。

至于我,陈远。在他们嘴里,我通常是“远子”。这是一个很北方的叫法,带着点亲近和随意。老K喊得最多,大嗓门,隔着一条街都能听见。而“哲学家”李哲,他喊我“远子”的时候,声音会轻一些,像是一种确认。

但称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场景、情绪和时间流动。

比如,我们三个一起打游戏,那就彻底乱了套。那时候,我们不再是老K、哲学家、远子,而是游戏里的ID,或者是更直接的“中路那个傻子!”“奶我一口啊,靠!”“上啊!你怕个毛!”这种时候,所有的称呼都服务于当下的情境,充满了肾上腺素的味道,粗俗但直接,是属于战场上的交流方式。

再比如,毕业后,我们各自踏入社会,被操蛋的现实捶打。有一次老K创业失败,喝得烂醉,拉着我们俩,哭得像个二百斤的孩子。那天晚上,我和李哲谁也没喊他“老K”,我们一遍遍地喊他的全名,“王珂,没事儿的,哥们儿还在。”“王珂,你听我说……”在那种脆弱到极点的时刻,那些花里胡哨的外号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只有最朴素的名字,才拥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它像是在提醒他,也提醒我们自己:抛开所有社会角色和玩笑标签,你最核心的身份,是我们这个小团体里,不可或缺的那个“王珂”。

现在,我们见面的次数少了,但那个“ 我们仨 ”的微信群,永远在置顶。群名换过无数个,从“相亲相爱一家人”到“专业贴膜天桥F3”,再到现在的“三个臭皮匠”。

群里的称​​呼也变得更“社会化”,但充满了反讽。老K被客户喊“王总”,我们就在群里喊他“K总,晚上有空赏脸吃个饭呗?”李哲在研究所被人叫“李工”,我们就喊他“哲工,最新的宇宙奥秘研究得怎么样了?”我呢,做个小策划,他们就喊我“陈老师”。这种称呼,是一种奇妙的缓冲。它既承认了我们都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扑腾,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又用一种玩笑的方式,把这些沉重的角色轻轻戳破,告诉彼此:别装了,在我面前,你还是那个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些称呼就像是我们之间的一种加密通讯,外人听着可能一头雾水,甚至觉得有点幼稚,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每一个音节背后,都藏着一段共同的记忆,一个只有我们懂的梗。它是一把钥匙,能瞬间打开我们从少年到青年那段最鲜活的时光。

三个男生怎么称呼自己 ?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命名问题。

它是一场持续了十几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的,关于身份认同、情感投射和 默契 养成的行为艺术。从最初的姓名,到后来的外号,再到关键时刻回归姓名,再到用社会身份开玩笑……这整个过程,就像在为我们的友谊搭建一个独一无二的骨架。

所以,当下次你在烧烤摊,听到隔壁桌一个男生大喊“K总,你那串腰子好了没!”,别觉得奇怪。那一声“K总”里,可能藏着比“王总”多一万倍的,滚烫的兄弟情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