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看到有人小心翼翼地在网上敲下“ 不会说话的女性怎么称呼 ”这行字,我心里都咯噔一下。你感受到了吗?那种既想表达尊重,又生怕一脚踩进冒犯雷区的局促感。这问题本身,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不只是提问者的善意,更是我们整个社会在面对“差异”时那种普遍的、根深蒂固的笨拙。
我们先来盘点一下那些词儿吧。
“哑巴” ,或者更具性别指向的 “哑女” 。这两个词,现在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不该说。它们像两块从旧时代滚落下来的、棱角锋利的石头,带着尘土和偏见,砸在人身上,生疼。它不仅仅是描述一种生理状态,它是一种剥夺。剥夺了尊严,剥夺了作为“人”的完整性,直接把一个鲜活的个体,简化成了一个残缺的符号。你一说出口,就等于在她额头上烙下了一个字:非我族类。所以,这个词,忘了吧,从你的字典里彻底删除。

然后是稍微“文明”一点的。比如, “失语者” , “言语障碍人士” 。听起来是不是专业多了?医学、科学,冷冰冰的,带着一种客观中立的疏离感。没错,在写报告、做研究的时候,这些词很合适,很“正确”。但你有没有想过,在日常生活中,你走上前,指着一位朋友对别人介绍:“这位是李雪,一位失语者。”……别扭吗?太别扭了。这感觉就像你介绍一个戴眼镜的朋友时说:“这位是王伟,一位近视者。”
我们把一个人的全部,再次浓缩到了她的“不能”之上。她首先是个“失语者”,其次才是李雪。这依然是一种标签,只不过从一块粗粝的石头,变成了一枚制作精良、但同样冰冷的金属胸牌。她得时时刻刻戴着,提醒自己,也提醒别人:我不一样。
我更喜欢一些带着温度和诗意的尝试,尽管它们可能不那么通用。比如 “无声者” ,或者 “静默的女士” 。这些词,至少,它们把焦点从“失去”和“障碍”上移开了。它们描述的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缺陷。“无声”不等于“空洞”,静默里可以有万马奔腾的力量。这是一种更平等的视角,一种试图去理解而不是去定义的心态。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
你真的想知道, 不会说话的女性怎么称呼 才是最好的吗?
我告诉你一个最简单,也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答案:
就叫她的名字。
她叫张三,你就叫她张三。她叫莉莉,你就叫她莉莉。她有英文名叫Amy,你就大大方方地喊她Amy。
这难道不是最最基本的尊重吗?
我们总是在绕圈子,我们想找一个完美的、政治正确的、万无一失的“群体称谓”,却忘了,任何群体都是由一个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组成的。她首先是 “她自己” ,然后才是其他的一切。她的名字,是她作为独立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响亮的声音,是她家人朋友赋予她的最美好的祝福。这个声音,不需要通过声带振动,它刻在她的身份里,闪耀在她的眼神里。
为什么我们那么执着于找到一个“称呼”?我猜,深层的原因是我们内心的恐惧和不确定。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与她们交流,我们下意识地想先把她们归类,放进一个我们认知体系里已有的格子里,这样我们才能感到安全。 “哦,她是属于‘那一类’的。”——看,我们又在用标签来简化世界了。
可真正的沟通,从来不是靠一个称呼来建立的。
我认识一个女孩,她不能说话,从小就是。她是我朋友的表妹。第一次见她,我也犯了同样的蠢,在脑子里疯狂搜索词汇库。结果我朋友大大咧咧地拍着她的肩膀说:“这是小雅,我妹,一个画画超厉害的天才!”
一整个下午,我们没有因为“称呼”这件事产生任何障碍。我们用手机打字,用夸张的肢体语言,用眼神的交汇,用画笔在纸上涂鸦来交流。我看到她谈到自己喜欢的画作时,眼睛里迸发出的光彩,那光芒比我听过的任何动听的言语都要明亮。我看到她假装生气时,故意皱起的眉头和嘴角憋不住的笑意。她的一切,她的喜怒哀乐,她的天赋和个性,都那么饱满,那么真实。
那一刻我才彻底明白,那个关于“称呼”的问题,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不会说话” ,只是她众多特质里的一个而已。就像你我,可能会有人个子高,有人是左撇子,有人五音不全,有人看见数学就头疼。这些特质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但它们不应该,也绝不能定义我们的全部。
所以,朋友,别再纠结了。
下次当你遇到一位无法用语言与你交谈的女性,请收起你那些小心翼翼的、准备好的“标签”。
直视她的眼睛。
你会发现,那里面有山川湖海,有宇宙星辰,有她想对这个世界说的一切。
然后,微笑着,温柔地,问一句:“你好,请问你的名字是?”
或者,如果有人向你介绍她,就用心记住她的名字。
然后,就像对待任何一个你想要认识的新朋友一样,去称呼她。
这,就是最高级别的尊重。
比任何精心挑选的词汇,都更有力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