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 怎么称呼自己的卡车司机 ,这事儿,比你签一份几十万的合同都可能更重要。别笑,我不是在危言耸听。我做了十几年实体,跟车队、跟司机打了十几年交道,这里面的水,深着呢。
很多人,尤其是刚开始做生意的小老板,或者那些坐在办公室里自以为是的采购,他们怎么叫?“喂,那个司机?”“哎,送货的!”我天,我每次听到这种称呼,都替他捏一把汗。这是在叫人吗?这简直是在把对方往外推,是在告诉他:“你就是个工具,别跟我谈感情。”
最普遍的,也是最安全的叫法,是“ 师傅 ”。没错,这个词挺好,带着点江湖气,也算是一种尊敬。刚接触,不熟,叫一声“师傅”,绝对不会出错。它像是一张安全牌,让你显得有礼貌,不冒失。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差太远了。
如果你的生意,你的货物,需要长期、稳定、可靠的运输,那么,你跟司机的关系,就绝不能停留在“师傅”这一层。这一声“师傅”,客气,但疏远。它是一道看不见的墙。
我的习惯是什么?车到我们厂里,我或者我们库管,一定会亲自迎出去。递烟,递水,这是基本操作,不多说。关键是第一句话:“师傅辛苦了,路上还顺利吧?您贵姓啊?”
看到没?“您贵姓啊?”这才是关键。
对方可能会愣一下,然后说:“免贵,姓张。”
好,从这一刻起,在我这里,他就不再是那个模糊的“师傅”了。他是“ 张师傅 ”。如果他看起来比我年长,阅历丰富,我会一直尊称“张师傅”。这个称呼,既保留了“师傅”这个词里对专业的尊敬,又加上了姓氏,完成了从“一个群体”到“一个具体的人”的转变。
这一下,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会觉得,你不是在跟他的那台车说话,你是在跟他这个人说话。
那要是对方看起来年纪跟我差不多,或者更年轻呢?聊几句,感觉人很爽快,很聊得来。我可能会试探着说:“张师傅,看您年纪跟我也差不多,我叫您一声‘ 张哥 ’,您别介意吧?”
你信不信,十个有九个,会立马笑开来,摆摆手说:“嗨,什么哥不哥的,叫我老张就行!”
成了!从“师傅”到“张师傅”,再到“张哥”,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称呼变化,背后是我们关系的三级跳。这意味着,我们之间开始建立一种超越纯粹甲乙方雇佣关系的,带有江湖兄弟情谊的 信任 。
你可能会觉得,有必要这么复杂吗?我付了运费,他把货送到,天经地义,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干嘛?
如果你这么想,那你的生意格局,也就卡在这儿了。
我给你讲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有一年冬天,北方大雪,高速封了好几段。我有一批货,急着要送到客户那边,违约金是天价。当时我找的那位司机,就是我一直叫他“刘哥”的一位老师傅。电话打过去,他正在服务区里等着,前后堵了几十公里。
我当时心都凉了。如果是普通的“师傅”,他可能会说:“老板,没办法了,封路了,等通知吧。”然后他就踏踏实实睡觉去了。这合情合理,谁也挑不出毛病。
但“刘哥”怎么做的?他在电话里跟我说:“老板你别急,我看看导航,旁边有条国道,我下去问问路,看小车能不能走。要是小车能走,我这大车磨蹭磨蹭,估计也能过去。你那批货我知道急,我尽量给你想办法。”
那天晚上,他开着双闪,在国道上,用比步行快不了多少的速度,一点一点往前挪。凌晨四点多,他给我发了条信息,带着一张照片,是客户工厂的大门。他说:“老板,货到了,你放心吧。”
那一刻,我拿着手机,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你说,这点 尊重 ,这点人情味儿,值不值?它在关键时刻,能帮你挽回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损失。你给他的是一声“哥”,他回你的是一份用命去扛的责任。
现在的物流环境,司机师傅们其实很不容易。油价、路费、罚款、家庭,一座座大山压在身上。他们常年累月地与方向盘和无尽的公路为伴,孤独是他们的底色,疲惫是他们的日常。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那份运费,更需要一份被当成“人”来看待的 尊重 。
所以,别再把你的司机当成一个简单的运输符号了。他是你的 合作伙伴 ,是你生意链条上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一环。你的货物,你的信誉,甚至你的身家,都在他的那十几米长的车厢里,都在他那双紧握着方向盘的手上。
从今天起,试着去记住他的姓,试着去了解他的难。别再用冷冰冰的“司机”或者客套的“师傅”去定义他。一声“王师傅”,一句“李哥辛苦了”,一杯热水,一次真诚的问候,这些投入,比你任何商业谈判的技巧都管用。
他们是你的移动堡垒,是你流动的 宝贵资产 。你怎么称呼他们,决定了这份资产,是会为你增值,还是会在某个你最需要他的时刻,突然“折旧”和“报废”。
这门学问,叫人情世故,也叫生意经。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