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被一个实习生怯生生地叫“叔叔”时,我脑子里嗡的一声,手里那杯刚冲好的咖啡差点没直接泼出去。
我看着她那张胶原蛋白满满、眼神清澈得像山泉水的脸,再想想自己,奔四的路上油门踩得正欢,发际线在跟地心引力玩拔河,保温杯里泡着枸杞……行吧,从物理年龄上讲,她叫我一声叔叔,好像,似乎,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但,道理是道理,感觉是感觉。那一瞬间,我整个人都僵住了。

那种感觉,不是说你真的老了,而是一种身份的瞬间固化,仿佛有人拿着凿子,在你脑门上‘砰’地一下,刻下了“上一代”三个大字,还描了金边。从此,你跟“年轻”“潮流”“好玩”这些词,就隔了一条银河。 小20岁的人怎么称呼他 ,这个问题,在那一刻,对我来说成了一个哲学命题。它不仅仅是一个词,它是一道墙,一扇门,或者一座桥。
所以,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声 称呼 ,到底该怎么叫出口,才不至于让对方当场石化,也不至于让自己显得像个没眼力见的愣头青。
一声“叔叔”,直接送人入土
先说最危险的,“叔叔”或者“阿姨”。
听着,除非你是在一个非正式的、纯粹的家庭聚会上,对方是你朋友的亲爹,或者你俩真的差了辈分,否则,在任何带有一点点社会属性的场合,比如 职场 、社交圈,这两个词,就是社交自杀。
你以为你在表达 尊重 ?不,你在发射一把年纪的飞刀,刀刀扎在对方的心巴上。尤其是对那些自我感觉还很“青年”的70末、80后、甚至90初来说,这声“叔叔”的杀伤力,堪比在公司年会上当众说他有肚腩。它直接把对方从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个体,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只剩下“长辈”属性的背景板。
你品,你细品,是不是这个味儿?所以,把这两个词,从你的社交词典里,暂时划掉。除非对方主动说:“叫我王叔就行。”那是人家客气,给你台阶下。
万能安全牌:“哥”或“姐”
那怎么办?
很简单,嘴甜一点,脑子活一点。就一声“哥”,或者一声“姐”。
说真的,这可能是近十年来最伟大的社交发明。一个“哥”字,妙处无穷。
首先,它模糊了年龄。一声“X哥”,可以是差三五岁,也可以是差十几二十岁。它不具体,所以它安全。它把一个可能很尴尬的 代沟 问题,瞬间用一种江湖义气般的亲近感给抹平了。
其次,它自带 亲近 感,但又不失 尊重 。叫“哥”,比直呼其名多了份尊敬,比叫“X总”“X老师”少了份拘谨。尤其是在一个相对扁平化的工作环境里,一声“李哥”“张姐”,立马就能拉近你和老同事的距离。对方听着舒服,觉得你这孩子“会来事儿”,自然也愿意多带带你。
当然,“哥”和“姐”也不是万能药。你得看人。如果对方是那种不苟言笑、气场两米八的领导,或者是学术圈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你上去就一声“哥”,那可能就不是拉近距离,而是自寻死路了。
进阶版选项:“老师”
什么时候用“老师”?
当对方在某个领域是你的引路人、前辈,或者你非常明确地想从他身上学到东西时,“老师”这个 称呼 就是最稳妥、最高情商的选择。
比如,在公司里,带你的那个师傅,你可以叫他“X哥”,但如果你想强调那种师徒名分,让他更尽心地教你,叫一声“X老师”,效果拔群。对方听到这个称呼,潜意识里就会升起一种责任感。他会觉得,哎,这孩子是真心想学,我得好好教。
“老师”这个词,它比“哥”更正式,比“X总”更有人情味。它传达的核心信息是:我认可你的专业,我尊敬你的经验,我渴望你的指导。你看,多好的破冰利器。而且,没人会拒绝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尊敬,对吧?
终极挑战:直呼其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直呼其名。比如直接叫“建国”“翠花”。
这在一些互联网公司或者外企里比较常见,追求的是一种所谓的“平等”文化。但说实话,这是最高阶的玩法,风险极大。
它非常非常考验你对公司文化和对方个性的判断。如果整个公司氛围就是这样,所有人都直呼其D英文名或者中文名,那你跟着叫,没问题。但如果只有你这么叫,而别人都叫“X哥”“X总”,那你就是那个特立独行的“显眼包”,很容易被贴上“不懂规矩”的标签。
而且,即便文化允许,也得看人。有些人天生随和,不拘小节,你叫他名字他觉得很亲切。但有些人,骨子里还是传统的,你直接叫他大名,他嘴上不说,心里可能已经给你画了个叉。
所以,我的建议是,作为新人,先别急着用这招。观察,多观察。看看别人是怎么称呼他的,听听他自己是怎么介绍自己的。 小20岁的人怎么称呼他 ,答案往往藏在这些细节里。
核心:称呼是关系的探针
说了这么多,其实你会发现, 小20岁的人怎么称呼他 ,根本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你动用情商、观察力、同理心去解决的问题。
一个 称呼 ,说到底,是你对一段 关系 的定义。你想让这段关系是亲近的、是疏远的、是尊敬的、还是平等的,你就会选择相应的那个词。
所以,下次再遇到一个比你大十几二十岁的人,别再傻乎乎地张口就来“叔叔”。
先停顿两秒,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心去感受。
他是穿着一身潮牌、正在聊元宇宙,还是西装革履、一丝不苟?他是拍着你的肩膀说“小伙子好好干”,还是礼貌性地跟你握了握手?他周围的人,是亲热地叫他“老王”,还是毕恭毕敬地称他“王总”?
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然后,从你的词汇库里,挑选出那个最精准的词。
也许是那声能瞬间破冰的“X哥”,也许是那句充满敬意的“X老师”,又或者,在最合适的时机,是一句自信而又自然的“XX(名字)”。
这声 称呼 ,是你递出的第一张社交名片。它上面写的,不是你的名字,而是你的情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