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瞧,每次家里聚会,尤其是过年过节,满屋子人声鼎沸,那一声声“叔叔”、“阿姨”、“舅舅”、“姨妈”此起彼伏,简直就是一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型现场教学。我总觉得,这称谓啊,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音节,它背后藏着的是一整套绵延千年的家族伦理,是一张无形却又紧密编织的情感网络。而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个,看似简单却又让人偶尔挠头的问题:我那活泼好动的 表弟喊我爸妈怎么称呼他 们?这“他”字,指的是我爸,当然,也牵扯到我妈。
说起来,这事儿真有点意思。我记得很清楚,表弟刚会说话那会儿,每次被他妈,也就是我姨妈,抱着来我家,小嘴巴嘟嘟着,懵懵懂懂地指着我爸,他妈就会耐心地教他:“叫姨丈,小宝,叫姨丈!”然后又指着我妈:“这是姨妈。”小小的他,咿咿呀呀地跟着学,偶尔叫得含糊不清,却也让家里大人们乐得合不拢嘴。那场景,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暖洋洋的。所以,答案其实很明确,我的 表弟 ,管我爸叫 姨丈 ,管我妈叫 姨妈 。这可不是随口一叫,里头门道深着呢。
为什么是“姨丈”和“姨妈”?嘿,别急,这得从我们的家庭结构说起。我爸妈,他们是我的父母,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我的表弟呢,他是我的姨妈(我妈的姐妹)或者我的舅舅(我妈的兄弟)的孩子。具体到我的表弟,他是我 小姨的儿子 。你看,这关系链就拉出来了:我的小姨是我妈的妹妹。那么,小姨的儿子,自然就是我的表弟。我的表弟,对我的母亲,也就是他母亲的姐姐(或妹妹),自然要称呼为 姨妈 。而对我的父亲,也就是他姨妈的丈夫,则称呼为 姨丈 。这在我们的传统亲戚称谓体系里,那是再标准不过的了,雷打不动。

我总觉得,中国人的亲戚称谓系统,那简直是一门 高深莫测的学问 ,同时也是一门 温情脉脉的艺术 。它不像西方国家,顶多一个“uncle”或“aunt”就一锅端了,哪管你是父亲的兄弟姐妹还是母亲的。我们可不一样,伯伯、叔叔、姑姑、舅舅、姨妈,每一个称谓背后,都清晰地界定了你与对方的血缘关系、辈分高低,甚至有时候,还隐含着年龄长幼。这可不是为了故意搞复杂,而是因为,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家族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维系家族的纽带,就体现在这些细致入微的称谓里。每一次正确的称呼,都是对家族秩序的确认,对长辈的尊重,对亲情的再肯定。
我记得小时候,刚开始学着叫亲戚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家里的长辈特别多,什么 大伯、二伯、三姑、四舅、小姨 ……光是把他们排序,就已经让我这个小脑袋瓜打结了。我妈总是手把手地教我,指着亲戚的照片,一遍遍地重复,谁是谁的什么人,你应该叫什么。那时候觉得烦,现在回想起来,那份耐心和坚持,其实是在给我传输一种 家族的价值观 :亲疏有别,长幼有序,这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规矩。正是因为这些称谓,我才能够清晰地知道,我在这个大家族中的位置,我该如何与他们互动。
你看,我的表弟喊我爸妈“姨丈”、“姨妈”,这不仅仅是两个简单的词汇,它代表着一种传承。当他清脆地喊出这两个词的时候,我爸妈脸上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种满足又慈爱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对小辈健康的欣慰,有家族血脉延续的喜悦,更有一种“我们是一家人”的温暖情谊。这种感觉,是任何其他非正式称呼都无法替代的。你说,如果表弟直接叫我爸妈“叔叔阿姨”,那听起来固然也客气,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一份 血浓于水的亲昵和专属感 。那层独有的亲情色彩,一下就变得淡薄了,对不对?
当然,时代在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变。现在有些年轻一代,对这些繁复的亲戚称谓确实有些“头大”。他们可能会觉得,叫一声“叔叔阿姨”简单方便,省去了记忆的烦恼。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里,大家族的概念逐渐淡化,亲戚之间见面机会减少,偶尔聚一次,谁是谁的什么,真的搞不清楚。我也遇到过一些朋友,他们对自家亲戚的称谓,都得现问父母。但我想说的是,这种“简化”固然带来了便捷,却也可能让我们失去一些 宝贵的东西 。那些传统称谓,就像家族的基因密码,承载着历史,连接着现在,也指引着未来。每一次正确的称呼,都是在激活这份密码,让家族的记忆和情感不至于断裂。
在我看来,让 表弟喊我爸妈姨丈和姨妈 ,不仅仅是遵守礼仪那么简单,更是一种 情感的维系 。每一次这样的互动,都是一次亲情的确认。它提醒着表弟,他的母亲与我的母亲是姐妹,我们是亲近的。这种确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让他知道,除了自己的核心家庭,他还有一个庞大的、充满爱的亲属网络作为支撑。这是一种安全感,也是一种归属感。试想一下,当他在外面遇到困难时,知道除了父母,还有姨妈、姨丈这些长辈可以依靠,那份底气,是不是瞬间就足了许多?
而且,我们中华文化里,很讲究“ 尊老爱幼 ”。这“尊老”的一部分,就体现在称谓上。喊一声“姨丈”、“姨妈”,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长辈的尊敬。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礼仪和规矩,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品格。一个懂得尊敬长辈、懂得区分亲疏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也会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这可不是我老生常谈啊,这是我打小耳濡目染,亲身体会到的。我们家,即便是在最现代化的都市里生活,这些基本的伦理道德和亲戚称谓,依旧是 金科玉律 ,不可随意逾越。
或许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没必要那么较真。可我觉得,有时 形式恰恰是内容的载体 。没有了这些形式,那些深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又该如何表达和传承呢?就像我们过年要吃饺子,端午要划龙舟吃粽子,这些都是一种形式,但它们承载着我们对节日的理解,对传统的尊重,对团圆的渴望。亲戚称谓也是如此,它就是那层包裹着家族情感的薄膜,看着轻薄,实则坚韧无比。
我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远房亲戚,辈分很高,但我表弟从来没见过。他被他妈带着走到那位长辈面前,有点怯生生的。我爸就走过去,轻轻地拍了拍表弟的头,俯下身子,用很温柔的声音告诉他:“小宝,这是你老太爷的什么什么,你要叫‘太爷爷’。”表弟愣了一下,然后鼓起勇气,大声喊了一声“太爷爷!”那位长辈瞬间笑开了花,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递给了他。那一刻,你就能感觉到,这不仅仅是称呼,这是一种 情感的连接 ,是隔代亲情的瞬间萌发。一个简单的称谓,拉近了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把他们紧密地编织进了家族的图谱。
所以啊,回到 表弟喊我爸妈怎么称呼他 们这个问题,答案清晰明了: 姨丈 和 姨妈 。但这背后,我看到的远不止是两个词汇。我看到的是一幅生动的家庭图景,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印记,是人与人之间最原始、最真挚的情感连接。它提醒着我们,无论世界如何变迁,科技如何进步,那些构成我们身份认同、维系我们内心秩序的传统,依然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让我们的根扎得更深,让我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对待,去用心传承。
想想看,当我的表弟,未来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会不会也像他妈妈当年教他一样,指着我的父母(他的姨丈和姨妈),教他的孩子喊“ 太姨丈 ”、“ 太姨妈 ”呢?那画面,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无比温馨,充满了生命的连贯性和家族的张力。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生不息吗?每一个称谓,都像一块小小的砖瓦,共同构筑起我们庞大而美丽的家族殿堂。所以,下回再碰到有人对亲戚称谓感到困惑时,不妨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因为这里头藏着的,可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家庭伦理和人情味儿呢。别小看这几个字,它们的份量,可沉着呢。这问题,看着简单,其实呀,它牵扯出来的,是一整个 关于家的哲学 。那些一声声“姨丈”、“姨妈”,就是我们家,我们这个大家庭,最温暖、最坚实的底色。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