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想到 小丈夫公公婆婆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我头都大了一圈。真的,不是开玩笑。这简直是我等“姐姐”型老婆们,嫁给小奶狗、小狼狗之后,除了应对七大姑八大姨“你们差几岁啊”的灵魂拷问之外,面临的又一世纪难题。
你说,这嘴怎么张?
我老公,比我小六岁。领证那天,民政局的小姐姐还多看了我们两眼,那眼神里三分祝福七分八卦,我懂。但真正的考验,是见家长。他爸妈,一个跟我妈同岁,一个甚至比我妈还小两岁。我第一次上门,提着大包小包,站在门口,人是笑着的,但脚趾已经在鞋里默默抠出了一座芭比梦幻城堡。

他妈,一个风风火火的阿姨,烫着时髦的羊毛卷,热情地拉着我的手,“来啦来啦,快进来!”他爸,戴着眼镜,斯斯文文,也跟着笑,“别站着了,当自己家。”
气氛好得不得了,对吧?可问题来了。我该叫啥?
叔叔阿姨 ?我跟你讲,这绝对是雷区里的霹雳舞,谁踩谁炸。你想想那个场景,你老公甜甜地喊“爸,妈”,你跟在后面,毕恭毕敬地来一句“叔叔好,阿姨好”。这叫什么?这不叫儿媳妇上门,这叫孩子带同学回家玩。瞬间,你俩的关系就被这四个字打回了“非官方认证”状态。公婆心里指定嘀咕:这姑娘,是不是还拿我们当外人?是不是还没做好当我儿媳妇的准备?距离感,一下子就拉满了。
所以, 叔叔阿姨 ,除非你想原地分手,否则想都不要想。这是底线。
那怎么办?直接一步到位, 叫爸妈 ?理论上,这是标准答案,满分答案。领了证,你就是他家的人了,改口叫爸妈,天经地义。但,道理我都懂,就是叫不出口啊!
我的天,对着一个看起来跟我亲姐差不多的“婆婆”,张口叫“妈”,那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好像让你对着一盘麻辣小龙虾喊“清淡养生”,违和感直接爆表。心理那道坎儿,太难迈了。感觉自己像个演员,在演一出家庭伦理剧,台词烫嘴,表情僵硬。
我第一次尝试的时候,是吃饭的时候。他爸给我夹了块排骨,我一激动,想说“谢谢爸”,结果嘴巴张了半天,发出来一个类似“诶…诶…”的气音,脸瞬间红到脖子根。最后含含糊糊地说了句“谢谢您”,尴尬得我能用脚趾在地上钻出三室一厅。
所以,对于我们这种特殊情况,硬来是不行的,得有策略。下面是我自己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几个“曲线救国”的法子,亲测有效。
第一招:模糊称呼法,主打一个“浑水摸鱼”
刚开始,实在叫不出口,怎么办?那就别叫全。看见婆婆,你就热情地迎上去,拉着她的手,嘴里发出一个亲切的、上扬的、听起来像“妈~”的单音节词。声音不用太大,但一定要饱含感情。她听着像“妈”,也可能像“啊”,但你那亲热的劲儿在那儿摆着,她绝对不会觉得你没礼貌。同理,对他爸,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听起来像“吧”或者“啊”的音节,配上你勤快倒茶的动作,这事儿就过去了。
精髓在于: 用行动的热情,掩盖称呼的含糊。
第二招:跟读复读法,做老公的“应声虫”
这一招特别适合大型家庭聚会。你老公喊一句“妈,我回来了!”你就在他身后,用比他小八度的音量,迅速跟一句“妈~”。别人听着,就是小两口一起进门了,特别和谐。你老公喊“爸,你看这个”,你就凑过去,眼神也跟着看,嘴里小声附和“是呀爸”。
核心要义是: 让老公打头阵,你负责营造一种“妇唱夫随”的和声效果。 这样既完成了称呼任务,又不会让你成为全场的焦点,大大降低了尴尬指数。
第三招:釜底抽薪法,直接把问题抛出去
如果你脸皮够厚,或者你家公婆是那种特别开明好沟通的类型,这招就是王炸。找个私下只有你、你老公、还有他爸妈其中一人的场合,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哎呀,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叫您俩才好,叫叔叔阿姨太生分了,叫爸妈吧,您看您这么年轻,我都有点不好意思,感觉把您叫老了。您说我怎么叫您,您听着最舒服?”
你看,你把皮球踢回去了。这么一说,既夸了他们年轻,又表达了你的尊重和亲近之意,还顺便解释了你之前的“扭捏”。一般通情达理的公婆,听到这话,心都化了,百分之九十九会笑着说:“傻孩子,当然叫爸妈啦!”
有了这个“官方许可”,你再开口,心理障碍是不是就小多了?
说到底,称呼只是一个符号。
小丈夫公公婆婆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我们如何融入一个新家庭,如何处理这种非典型的家庭关系。公公婆婆在意的,可能并不是你嘴上那个字眼,而是你心里有没有把他们当成一家人。
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你对他儿子好不好,你是不是真心实意地在过日子,这些,他们都看在眼里。
随着时间推移,当你们真的像一家人一样,经历了生活的点滴,分享了彼此的喜怒哀乐,你会发现,那声“爸妈”,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特别自然地从你嘴里溜出来。可能是在他妈妈给你端来一碗热汤的时候,可能是在他爸爸帮你修好了家里跳闸的电箱后。
那一刻,你不会再觉得尴尬,只会觉得温暖。
所以啊,姐妹们,别太纠结了。前期用点小技巧过渡一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用心经营感情上。日子是自己过的,称呼这东西,慢慢就顺了。真正的一家人,是叫出来的,更是处出来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