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年龄大的怎么称呼人?一声“啦”道尽尊敬与亲近

我跟你说,这事儿真不能想当然。第一次进藏,满脑子都是攻略上写的“扎西德勒”,以为学会这一句就万事大吉了。结果在大昭寺门口,看到一位晒太阳的老奶奶,满脸都是被高原阳光亲吻过的深刻皱纹,我下意识地,也挺有礼貌地,喊了一声:“奶奶好!”

老人家冲我笑了笑,很慈祥,但旁边一个本地大哥轻轻碰了碰我,用不甚标准的普通话说:“叫 阿妈啦 ,她会更高兴。”

就是这三个字—— 阿妈啦 ,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西藏理解的另一扇门。

西藏年龄大的怎么称呼人?一声“啦”道尽尊敬与亲近

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真的。它背后是整个藏地文化里,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关于尊重、关于信仰的一套逻辑。在内地,我们叫“叔叔阿姨”“大爷大妈”,这是一种基于社会关系的礼貌。但在西藏,那声 阿-妈-啦 ,拖着长长的、柔软的尾音,里面包含的,是一种近乎于血缘的亲近和发自肺腑的敬畏。

那个“啦”(ལགས),是精髓。它是一个敬语后缀,你把它加在称呼后面,立马就不一样了。就像给一杯白水里加了藏红花,整个味道都变得醇厚、温暖起来。你喊“阿妈”,是妈妈的意思;但你喊 阿妈啦 ,那是在称呼一位值得尊敬的女性长者,无论她是不是你的亲人。她是你在这片土地上遇到的“母亲”,是智慧和慈悲的象征。

同样,对着男性长者,就是 阿爸啦 。我记得有一次在纳木错湖边,车子陷进了泥里,一个路过的康巴汉子,看着得有六十多岁了,二话不说就过来帮忙推车。他手臂上的肌肉像高原的岩石一样结实,古铜色的脸上全是汗。事后我千恩万谢,递烟递水,他都摆摆手,只是咧嘴笑着。我当时嘴笨,一个劲儿说“谢谢大叔”,他听懂了,但就是笑。后来我学聪明了,对着他,深深鞠了一躬,叫了一声:“ 阿爸啦 ,谢谢您!”

那一瞬间,我看到了他眼神里的变化。那是一种被真正理解和尊重的光芒。他拍了拍我的肩膀,那个力度,让你觉得特别踏实,像被一座山依靠着。

所以你看, 西藏年龄大的怎么称呼人 ,这问题的核心,不在于词汇本身,而在于你有没有理解那个 “啦” 字里蕴含的深情。它是一种放低自己、抬高对方的姿态,是一种不需要言语就能传递的善意。

当然,称呼也不止这一种。

如果你知道长者的名字,比如一位叫“卓玛”的老奶奶,你可以非常亲切又尊敬地称呼她为“卓玛啦”。一位叫“格桑”的老爷爷,就叫“格桑啦”。这比单纯的“阿妈啦”又多了一层熟稔,说明你们之间已经有了交流和认识。

还有更传统的叫法,比如“波啦”(爷爷)和“嫫啦”(奶奶)。这两个词更古典一些,在一些牧区或者是非常传统的家庭里,你可能会听到。但对于我们这些外来者,最通用、最不会出错、也最能拉近距离的,永远是 阿妈啦 阿爸啦

千万,千万别用我们城市里那套油滑的称呼。什么“美女”“帅哥”,哪怕对方看着再年轻,也别用在长者身上,那会显得极其轻佻和无知。也别动不动就喊“老师”,除非你明确知道对方的职业。在藏地,人与人的关系更纯粹,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头衔。一个人的价值,很多时候是靠年龄和阅历沉淀下来的。你对长者的尊敬,就是对时间和智慧的尊敬。

我后来在拉萨住了一段时间,发现这种尊敬是刻在骨子里的。年轻人见到长者,会微微躬身,甚至脱帽。在甜茶馆里,永远是先给长者倒茶。孩子们在街上疯跑,但只要有老人经过,他们会立刻停下来,让出道路。

这种氛围里,你自然而然就会明白,那一声 阿妈啦 ,绝不仅仅是一个发音。

它是什么?

它是在八廓街上,一位老阿妈颤颤巍巍地转着经,你走上前,轻轻地将她掉在地上的念珠捡起来,递给她时,她对你微笑点头,你发自内心的一声呼唤。

它是在珠峰脚下,一位老牧民请你喝一碗滚烫的、咸咸的酥油茶,为你驱散刺骨的寒冷,你双手接过碗,暖意从手心传到心里时,那份感激的表达。

它也是在你迷路时,一位素不相识的 阿爸啦 ,不厌其烦地给你指路,甚至亲自带你走上一段,你告别时,除了“谢谢”,唯一能表达你心中敬意的,就是这个称呼。

所以,朋友,如果你要去西藏,请忘掉那些复杂的社交辞令。学着把心放慢,把姿态放低。当你看到一位长者,就想象他是这片雪域高原的化身,经历了风霜,沉淀了智慧。然后,走到他(她)面前,带着微笑,真诚地、清晰地叫一声:

阿妈啦 !”

或者

阿爸啦 !”

相信我,你得到的回应,会比你看过的任何风景,都更温暖。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