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当我坐在电脑前,面对一份要 写给大众 的文稿,第一个跳出来的问题,也常常是最让我头疼的,就是这该死的“ 称呼 ”。 你以为这只是小事一桩? 不,绝不是。一个不恰当的开场,能瞬间把你的苦心经营化为乌有,甚至,直接把你的读者推得老远,比物理距离还远。
“ 各位市民 ”、“ 亲爱的读者 ”、“ 广大群众 ”……这些词儿,是不是很熟悉?像套公式一样,批量生产,然后批量失效。我有时会想,它们听起来就像是广播体操的背景音乐,四平八稳,毫无感情,让人听过即忘。 这就对了,这就是问题所在。当我们要 写给大众 时,究竟该 怎么称呼 ,才能真正地触及人心,而不是滑过皮肤,连点涟漪都激不起来?
我的经验告诉我,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一个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式称谓。 就好像你不能用一句“喂!”去招呼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一样。 大众,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庞大、模糊,甚至有点让人望而却步的意味。你面对的,究竟是屏幕前的某一个眼神迷离的打工人,还是正在地铁上刷着手机的大学生? 是家里等着开饭的父母,还是关心社区事务的退休老人? 他们,都是“大众”,但他们又如此不同,拥有各自的喜怒哀乐,有着各自的关注点和痛点。

所以,想要找一个恰当的称谓,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得先在脑子里,把这片浩瀚的“大众之海”稍微 圈定 一下, 描摹 一下。 你这封信,或者说,这篇文章、这则声明,它真正想要“喊话”的对象是谁?
是想对那些关心社会公平正义的人说? 那也许是“ 所有心怀理想的同仁们 ”、“ 不甘沉默的每一个你我 ”。是想向那些正在遭受困境的人伸出援手? 那或许是“ 身陷迷茫的朋友们 ”、“ 需要一点光亮的人们 ”。是想传达一个重要决策,需要得到广泛理解和支持? 那就得更庄重,但绝不能失去温度,比如“ 各位关心城市发展的居民 ”、“ 致力于美好未来的市民朋友们 ”。
你看,仅仅是“大众”这两个字,背后就藏着无数个生动的个体。 我们的称呼,如果能稍微跳脱出那些程式化的表达,试着去 还原 这份真实感,去 看见 那些具体的人,效果往往会截然不同。
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地方性公益项目写宣传文案,项目是关于保护本地湿地的。一开始,我套用了“ 各位关注环保事业的朋友 ”这种标准句式。写完后总觉得不对劲,少了一股劲儿,一种 生命力 。 后来,我跑去湿地看了看,蹲在芦苇荡边,看着白鹭掠过水面,听着蛙鸣虫叫,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我不是在写给抽象的“环保事业”关注者,我是在写给那些 和湿地有着共同记忆 ,或者 未来会和这片土地产生联结 的人。
于是,我改了开头:“ 亲爱的,生于斯长于斯,或者曾被这片水域滋养过的邻里们 。” 再往下,我便开始讲湿地里独有的鸟类,讲那些童年时在水边玩耍的回忆,讲湿地被破坏后,我们共同的损失。 结果呢? 反响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许多人留言说,他们感受到了那种 直接的、浸入骨髓的亲近感 。 他们不再觉得这是一封官方的、疏远的倡议信,而更像是一场 老友间的促膝长谈 ,关于我们共同的家园。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点: 情感联结 。 当我们 写给大众 时,我们是在试图建立一种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信任、可以是共鸣、可以是理解、可以是激励。而称呼,就是这座桥梁的第一块砖。 如果这块砖铺得生硬、冰冷,甚至带点俯视的傲慢,那整座桥就摇摇欲坠了。
我常说,好的称谓,它不只是一个名字,它是一个 态度 ,一种 姿态 。当你说“ 各位同仁 ”,你是在强调一种平等的、并肩作战的关系。当你说“ 亲爱的朋友们 ”,你是在试图营造一种温暖的、私密的、可以倾诉的氛围。当你说“ 致所有坚守信念的人 ”,你是在向一种精神、一种品质致敬,是在筛选你的 同路人 。
有时候,为了避免那种假惺惺的“亲切”,我甚至会刻意选择一种更 直接、更行动导向 的开场。 比如,如果你要发布一项紧急通知,你大可以不必先说什么“亲爱的市民朋友们”,直接了当地,“ 紧急通知:关于XXXX,请您务必知晓 。” 这种开场,虽然没有温情脉脉的称谓,但它传递出的是 清晰、高效、不拖泥带水 的信号,反而能让人感受到一种 负责任的,对读者时间成本的尊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开门见山”的勇气,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沟通策略。
当然,也有时候, 不着痕迹的称呼 反而效果更好。 你会发现,很多成功的社交媒体帖子,或者引人深思的短文,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各位谁谁谁”。 它们可能直接以一个 问题 、一个 场景 、一个 冲击性的观点 开始。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夜晚,辗转反侧,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句话的背后,已经默默地完成了对“大众”的筛选和称呼——它在向 每一个有过相似经历、有过类似思考的人 发出邀请。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更内化的称呼方式,它让读者自我代入,自己成为那个被“称呼”的人。
还有一点,我们作为写作者,在面对“大众”这个概念时,务必要 警惕傲慢 。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甚至无意识地,把自己放在一个“告知者”、“教育者”的位置上,这在称呼上就可能体现为那种居高临下的“ 全体公民请注意 ”的腔调。 拜托,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共享、人人都有发声渠道的时代了。 除非你是官方发布紧急命令,否则,这种姿态只会招致反感。 放下身段,用平等的视角去沟通 ,永远是王道。
我曾尝试过用一些更加 口语化、接地气 的称呼,比如“ 嘿,各位兄弟姐妹 ”、“ 屏幕前的你,好啊 ”,甚至是“ 咱们村里的人呐 ”,如果内容和语境足够匹配,这种称其然的“非正式”反而能瞬间拉近距离。 它告诉读者,我不是在对一群没有面孔的人讲话,我是在对 和你我一样活生生的人 ,掏心掏肺地说些什么。
所以,当我们再次遇到“ 写给大众是信该怎么称呼 ”这个命题时,请不要再简单地去寻找一个词语了。 而是停下来,深呼吸,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勾勒一下你真正想触达的 具体形象 。 想象他们的表情,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期待。 然后,再开口。 那个称呼,它不是从字典里蹦出来的,也不是从官方范本里抄来的,它应该像一声 自然的呼唤 ,从你的笔尖,直抵他们的心房。它带着你的温度,你的理解,甚至你的一点点忐忑和真诚。 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称呼”,才能让你的信,真正地抵达大众,而不只是飘散在风中。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