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众的公开信:精准称谓如何把握,避免生硬和距离感

说实话,每次当我坐在电脑前,面对一份要 写给大众 的文稿,第一个跳出来的问题,也常常是最让我头疼的,就是这该死的“ 称呼 ”。 你以为这只是小事一桩? 不,绝不是。一个不恰当的开场,能瞬间把你的苦心经营化为乌有,甚至,直接把你的读者推得老远,比物理距离还远。

各位市民 ”、“ 亲爱的读者 ”、“ 广大群众 ”……这些词儿,是不是很熟悉?像套公式一样,批量生产,然后批量失效。我有时会想,它们听起来就像是广播体操的背景音乐,四平八稳,毫无感情,让人听过即忘。 这就对了,这就是问题所在。当我们要 写给大众 时,究竟该 怎么称呼 ,才能真正地触及人心,而不是滑过皮肤,连点涟漪都激不起来?

我的经验告诉我,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一个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式称谓。 就好像你不能用一句“喂!”去招呼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一样。 大众,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庞大、模糊,甚至有点让人望而却步的意味。你面对的,究竟是屏幕前的某一个眼神迷离的打工人,还是正在地铁上刷着手机的大学生? 是家里等着开饭的父母,还是关心社区事务的退休老人? 他们,都是“大众”,但他们又如此不同,拥有各自的喜怒哀乐,有着各自的关注点和痛点。

写给大众的公开信:精准称谓如何把握,避免生硬和距离感

所以,想要找一个恰当的称谓,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得先在脑子里,把这片浩瀚的“大众之海”稍微 圈定 一下, 描摹 一下。 你这封信,或者说,这篇文章、这则声明,它真正想要“喊话”的对象是谁?

是想对那些关心社会公平正义的人说? 那也许是“ 所有心怀理想的同仁们 ”、“ 不甘沉默的每一个你我 ”。是想向那些正在遭受困境的人伸出援手? 那或许是“ 身陷迷茫的朋友们 ”、“ 需要一点光亮的人们 ”。是想传达一个重要决策,需要得到广泛理解和支持? 那就得更庄重,但绝不能失去温度,比如“ 各位关心城市发展的居民 ”、“ 致力于美好未来的市民朋友们 ”。

你看,仅仅是“大众”这两个字,背后就藏着无数个生动的个体。 我们的称呼,如果能稍微跳脱出那些程式化的表达,试着去 还原 这份真实感,去 看见 那些具体的人,效果往往会截然不同。

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一个地方性公益项目写宣传文案,项目是关于保护本地湿地的。一开始,我套用了“ 各位关注环保事业的朋友 ”这种标准句式。写完后总觉得不对劲,少了一股劲儿,一种 生命力 。 后来,我跑去湿地看了看,蹲在芦苇荡边,看着白鹭掠过水面,听着蛙鸣虫叫,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我不是在写给抽象的“环保事业”关注者,我是在写给那些 和湿地有着共同记忆 ,或者 未来会和这片土地产生联结 的人。

于是,我改了开头:“ 亲爱的,生于斯长于斯,或者曾被这片水域滋养过的邻里们 。” 再往下,我便开始讲湿地里独有的鸟类,讲那些童年时在水边玩耍的回忆,讲湿地被破坏后,我们共同的损失。 结果呢? 反响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许多人留言说,他们感受到了那种 直接的、浸入骨髓的亲近感 。 他们不再觉得这是一封官方的、疏远的倡议信,而更像是一场 老友间的促膝长谈 ,关于我们共同的家园。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点: 情感联结 。 当我们 写给大众 时,我们是在试图建立一种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是信任、可以是共鸣、可以是理解、可以是激励。而称呼,就是这座桥梁的第一块砖。 如果这块砖铺得生硬、冰冷,甚至带点俯视的傲慢,那整座桥就摇摇欲坠了。

我常说,好的称谓,它不只是一个名字,它是一个 态度 ,一种 姿态 。当你说“ 各位同仁 ”,你是在强调一种平等的、并肩作战的关系。当你说“ 亲爱的朋友们 ”,你是在试图营造一种温暖的、私密的、可以倾诉的氛围。当你说“ 致所有坚守信念的人 ”,你是在向一种精神、一种品质致敬,是在筛选你的 同路人

有时候,为了避免那种假惺惺的“亲切”,我甚至会刻意选择一种更 直接、更行动导向 的开场。 比如,如果你要发布一项紧急通知,你大可以不必先说什么“亲爱的市民朋友们”,直接了当地,“ 紧急通知:关于XXXX,请您务必知晓 。” 这种开场,虽然没有温情脉脉的称谓,但它传递出的是 清晰、高效、不拖泥带水 的信号,反而能让人感受到一种 负责任的,对读者时间成本的尊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开门见山”的勇气,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沟通策略。

当然,也有时候, 不着痕迹的称呼 反而效果更好。 你会发现,很多成功的社交媒体帖子,或者引人深思的短文,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各位谁谁谁”。 它们可能直接以一个 问题 、一个 场景 、一个 冲击性的观点 开始。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夜晚,辗转反侧,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句话的背后,已经默默地完成了对“大众”的筛选和称呼——它在向 每一个有过相似经历、有过类似思考的人 发出邀请。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更内化的称呼方式,它让读者自我代入,自己成为那个被“称呼”的人。

还有一点,我们作为写作者,在面对“大众”这个概念时,务必要 警惕傲慢 。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甚至无意识地,把自己放在一个“告知者”、“教育者”的位置上,这在称呼上就可能体现为那种居高临下的“ 全体公民请注意 ”的腔调。 拜托,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共享、人人都有发声渠道的时代了。 除非你是官方发布紧急命令,否则,这种姿态只会招致反感。 放下身段,用平等的视角去沟通 ,永远是王道。

我曾尝试过用一些更加 口语化、接地气 的称呼,比如“ 嘿,各位兄弟姐妹 ”、“ 屏幕前的你,好啊 ”,甚至是“ 咱们村里的人呐 ”,如果内容和语境足够匹配,这种称其然的“非正式”反而能瞬间拉近距离。 它告诉读者,我不是在对一群没有面孔的人讲话,我是在对 和你我一样活生生的人 ,掏心掏肺地说些什么。

所以,当我们再次遇到“ 写给大众是信该怎么称呼 ”这个命题时,请不要再简单地去寻找一个词语了。 而是停下来,深呼吸,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勾勒一下你真正想触达的 具体形象 。 想象他们的表情,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期待。 然后,再开口。 那个称呼,它不是从字典里蹦出来的,也不是从官方范本里抄来的,它应该像一声 自然的呼唤 ,从你的笔尖,直抵他们的心房。它带着你的温度,你的理解,甚至你的一点点忐忑和真诚。 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称呼”,才能让你的信,真正地抵达大众,而不只是飘散在风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