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这个问题,真够劲儿!第一次看到这题目,我愣了一下,脑子里像被拧了一团麻花。拉拉,我们都知道,是女同性恋的代称,喜欢的是女性。那男朋友?这不就自相矛盾了吗?怎么会有“拉拉的男朋友”这种组合?是不是有人搞错了,或者我错过了什么最新的网络梗?那一瞬间,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有人在故意玩文字游戏,想把人绕晕。可仔细一咂摸,不对,这问题背后藏着的,可不是简单的语义困惑,它揭示的是现代社会里,我们对于性别、性向以及亲密关系认知边界的激烈碰撞和重塑。这可不是什么轻松的八卦,而是实实在在、带着体温和心跳的身份认同挑战。
你说说看,一个“拉拉”,按我们世俗的理解,她的感情世界里,只有“女朋友”或“伴侣”,对吧?“男朋友”这三个字,简直是这个词组里的一个突兀的异类,像一颗被误植的螺丝钉,咋看咋觉得拧巴。但恰恰是这种拧巴,才引人深思。它逼着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探究那些模糊地带,去理解那些不被传统分类法轻易囊括的故事。
我认识一个姑娘,暂且叫她小雅吧。小雅以前,妥妥的“拉拉”圈子里的活跃分子,她就是那种你一看就知道,眼神里、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对女性独特魅力欣赏的女孩。她坦荡、自信,从来不避讳自己的性向,甚至还以自己的身份为傲。她的社交圈,清一色都是姐妹,大家一起逛街,一起看电影,一起吐槽,一起为了某个争取平权的活动摇旗呐喊。她也谈过几段感情,对象都是女生,有文艺范儿的,有酷酷的假小子,每一段都轰轰烈烈,真心付出。所以,当她有一天,突然在朋友圈里发了张合照,配文简单一句:“我的男朋友,阿哲。”那一刻,整个朋友圈,包括我在内,都炸开了锅。

“男朋友?小雅你开玩笑呢吧?”
“姐们儿你这是在玩真心话大冒险吗?”
“拉拉有男朋友?这是什么神仙操作?”
质疑声此起彼伏,带着三分困惑七分好奇,还有一些不加掩饰的审视。我当时的心情也挺复杂的,一方面替小雅捏了把汗,这得解释多少回啊;另一方面又觉得有点意思,因为我隐约知道,阿哲的故事没那么简单。
后来小雅才细细道来,阿哲,他是个跨性别者。确切地说,他是FTM,女跨男。他生理性别是女性,但从小就自我认同为男性,一直在进行激素治疗,也做了平胸手术,他的外表、声音、气质,无一不朝着他内心认同的男性形象靠近。在他看来,他就是一个男人,一个真实而完整的男人。小雅爱上的,正是这个,在他身体里、灵魂深处都坚定不移地认同为男性的阿哲。
这下,你们品品,这称谓里的微妙,是不是就出来了?对于阿哲来说,他当然是“男朋友”。他爱小雅,他渴望被认同为小雅的男性伴侣,这没有任何疑问。而小雅呢?她爱阿哲,爱的是这个在性别认同上是男性的阿哲。在她的情感世界里,阿哲就是她的“男朋友”。这称谓,从他们俩的角度来看,自然而然,没有任何问题。
但矛盾点,或者说,外界的困惑,在于“小雅”这个身份。她曾经的“拉拉”标签,仿佛变成了一道无形的枷锁,捆住了她,也困住了那些试图理解她的人。人们的固有观念里,拉拉只喜欢女生。现在她有了“男朋友”,那她还是拉拉吗?她的性向改变了吗?她是不是“变直”了?这些问题,像一个个连珠炮,轰击着小雅,也轰击着我们对既有分类的认知。
说到底,问题就出在,我们习惯了把人简单地塞进一个又一个预设好的“盒子”里。你是直的?你是弯的?你是男的?你是女的?一旦有人试图从盒子里探出头,或者干脆跳出来,大家就如临大敌,不知所措。
小雅对此的回答,我至今记忆犹新。她说:“我爱的是阿哲这个人。在我遇到阿哲之前,我一直都喜欢女生,所以我是拉拉。但遇到他之后,我发现我爱上了他,而他,恰好是个男性。这不代表我不再是拉拉,或者说我‘变直’了。我依然能欣赏女性的美,依然会被某些女性特质吸引。但阿哲,他是那个独特的例外,是我的灵魂伴侣。他就是我男朋友,这对他来说是尊严,对我来说,是爱。难道非要我去换个称谓,去抹掉我们彼此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才能让别人舒服吗?”
这番话,如同当头棒喝,把我敲醒了。是啊,我们为什么非要强迫别人去适应我们的认知舒适区呢?“拉拉的男朋友”,这个看似矛盾的称谓,其实是两个独立身份认同的交织,更是爱超越标签的明证。
语言,它本身就是活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变迁而不断演化。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词汇,都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性别和性向光谱如此丰富的今天,仅仅用“男朋友”和“女朋友”来概括所有亲密关系,显得多么的捉襟见肘啊!“伴侣”这个词虽然更中性、更包容,但很多时候,人们还是渴望那种更具指向性的亲密称谓,那是对彼此关系更深层次的肯定。阿哲是男人,他希望被小雅称为“男朋友”,这无可厚非。小雅爱他,称他为“男朋友”,更是她对这份爱的坦荡宣告。
这不仅仅是小雅和阿哲的故事,这代表了无数个在标签和真实自我之间挣扎的个体。想想那些非二元性别的朋友们,他们既不完全认同为男性,也不完全认同为女性,那他们的伴侣该怎么称呼?“我的伴侣”固然可以,但如果他们内心深处更希望有个更具个性化的称谓呢?是“我的伙伴”?“我的爱人”?亦或是他们自己创造出的,独一无二的昵称?当我们听到这些不同的称谓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应该是去质疑其“合规性”,而应该是去倾听,去理解,去尊重。
这世上,有一种爱,它并不在乎你穿什么衣服,你嗓音是高是低,你身份证上写的是男是女。它看的是你的灵魂,你的眼神,你的心跳。当爱降临,那些条条框框,那些我们自以为是的“常识”,往往变得脆弱不堪,甚至土崩瓦解。
“拉拉的男朋友真怎么称呼?”答案其实很简单,也很复杂。简单在于,他们自己怎么叫,我们就怎么听,怎么尊重。复杂在于,这问题背后,藏着我们每个人需要重新审视的,关于包容、关于理解、关于爱的大课题。它在提醒我们,不要被僵化的观念所束缚,不要用审判的眼光去看待那些与众不同的生命轨迹。多一份好奇,少一份预设;多一份倾听,少一份评判。这个世界才能更加多元,更加温暖,也才能真正配得上“人间值得”这四个字。
或许有一天,“拉拉的男朋友”会成为一个不需要解释,被大众自然接受的称谓,就像“丁克家庭”不再是异类一样。到那时,我们才算是真正走出了语言和认知的迷宫,抵达了心与心之间无障碍沟通的彼岸。而在此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从每一个具体的个体,从每一个小雅和阿哲的故事里,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打破那些无形却坚硬的壁垒。毕竟,爱的本质,从来都不是分类和贴标签,而是接纳,是共鸣,是即使面对世俗的困惑与不解,也依然坚定地说出:“TA就是我的,唯一的,爱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