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群里那条生日提醒弹出来的时候,我正啃着一个苹果,差点没噎着。屏幕上赫然写着:“老哥 三十岁生日倒计时”。
三十岁。
而立之年 。

这四个字像块烧红的烙铁,突然就烫进了我的脑子里。我哥,那个在我记忆里,永远是穿着大一号校服、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带我穿过整个城市,后背宽阔又单薄的少年,怎么一晃眼,就要被按上这么一个沉甸甸、带着历史回响的称谓了?
于是,那个盘旋了很久的问题,此刻变得无比具体: 我哥哥的年龄怎么称呼 ?
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说他“三十”,太干巴;说他“奔三”的尾巴,又显得不够郑重。我们习惯了用星座、属相,用“90后”这样的标签去定义一代人,却好像渐渐忘了,中文的语境里,对于年龄,尤其是男人的年龄,有着多么讲究又充满画面感的称呼。
就说这个 而立之年 吧,孔夫子说的,“三十而立”。立什么?无非是事业有成,家庭稳固,人格独立。听起来是不是特有分量?像一口古钟,嗡的一声,宣告一个男人青春期的彻底终结,必须得扛起整个世界了。可我看着我哥,那个刚为了项目方案连续熬了好几个大夜,周末只想瘫在沙发上打游戏,看到喜欢的模型手办眼睛还会放光的家伙,这个“立”字,对他来说,会不会太重了?
房贷?事业?家庭?立住了吗?他自己恐怕都还在心里打鼓。这个称谓,与其说是赞美,不如说是一种期许,一道社会无形中划下的门槛。迈过去,你就是顶天立地的大人;迈不过去,似乎就有点“说不过去”。真拧巴。
说回 我哥哥的年龄怎么称呼 这个话题,其实在他奔三之前,还有个特别美的词儿—— 弱冠之年 。
二十岁。古时候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这个“弱”字用得太妙了,简直把那种青年人初入成人世界的状态描摹得活灵活现。身体已长成,心智却还带着少年人的青涩和脆弱。有点莽撞,有点理想主义,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又常常被现实碰得一头包。
我清楚地记得我哥二十岁生日那天,喝了点酒,脸颊通红,搂着他那帮哥们的肩膀,在KTV里声嘶力竭地吼着“死了都要爱”。那时候的他,就是最鲜活的“弱冠”样本。眼神里有光,对未来的一切都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整个人就像一棵拼命向上生长、枝丫还有些张牙舞爪的小树。那个时候,你喊他一声“小伙子”,他会得意地扬起下巴。
而现在,从“弱冠”到“而立”,十年。十年时间,足够把一个眼神清澈的少年,打磨成一个虽然疲惫但目光依然坚定的男人。
我忍不住开始想象,再过十年, 我哥哥的年龄怎么称呼 ?
那将是 不惑之年 。四十岁。
“四十而不惑”。听起来更玄了。到了那个年纪,是不是真的就能洞悉世事,内心澄明,不再有任何困惑了?我有点怀疑。我猜,所谓“不惑”,或许不是没有了困惑,而是明白了人生本就是一场带着困惑的修行,于是接纳了它,不再跟自己较劲。
到那时,他也许会有点小肚子,发际线也可能悄悄后退了一点点。他会更沉稳,话更少,但每一个决定都更有力量。他看我的眼神,大概会从现在的“操心”,变成一种更深沉的、带着了然的温和。他不再需要向世界证明什么,他就是他自己,一个四十岁的,也许依然有困惑,但不再慌张的男人。
再往后呢?五十岁的 知天命 。那太遥远了,遥远得我几乎不敢去想。我只希望,无论岁月给他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是“而立”的责任,“不惑”的智慧,还是“天命”的豁达,在他内心深处,依然是那个会抢我零食、会在我被欺负时第一个冲出去的哥哥。
其实,这些文绉绉的称谓,更像是我们旁观者为时光的流逝寻找的一种仪式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称呼?我们说“三张了”、“快四十的人了”,语言朴素得掉渣,却也真实得可爱。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 我哥哥的年龄怎么称呼 ?
我想,最准确、最温暖的称呼,可能根本不是那些来自典籍的词汇。
而是那个我从小喊到大的,唯一的称呼——
“哥”。
这个字,包含了二十岁的“弱冠”之勇,三十岁“而立”之重,也预定了四十岁“不惑”之稳。它超越了所有关于年龄的定义和刻度,它本身,就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关于我们兄妹的编年史。
我拿起手机,在家庭群里敲下一行字,然后点了发送:“哥,三十岁快乐。在我这儿,你永远是少年。”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