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的日子越来越近,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紧张又甜蜜的味道。日子一天天倒数,我的心啊,就像揣着只小兔子,咚咚直跳,激动得睡不着,又有点儿患得患失的。未婚妻小雅时不时嗔我一句:“瞧你那傻样儿!”可她不知道,我这心里头,除了对未来的憧憬,还有一桩“大事”在盘旋,那简直是无声的呐喊,在脑子里来回打转: 姐姐和儿子该怎么称呼我 ?
你别笑,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却像根细细的丝线,在我心里缠绕了好久,几乎成了我心头一个隐秘的焦虑。称呼啊,那可不仅仅是几个音节的组合,它分明就是一张无形的“名片”,是人与人之间 关系 的第一个标点,更是情感深浅的晴雨表。尤其对于即将踏入一个新 家庭 的我来说,这份 称谓 ,简直就是我融入这个新世界的敲门砖。
小雅的 姐姐 ,我未来要称呼“ 姐姐 ”的那位,丽姐,比小雅大五岁。她气质温婉,待人接物透着一股子大家风范。她家 儿子 小宇,今年七岁,正是狗都嫌的年纪,却也天真烂漫,一双大眼睛滴溜溜转,机灵得很。我和小雅谈恋爱这几年,跟丽姐和小宇接触不少,彼此都算熟悉,但那时的身份是“小雅的男朋友”,丽姐会客气地叫我“小王”或者“阿王”,小宇呢,更直接,跟着他妈叫“王叔叔”。可现在不一样了,我马上就是他们家正式的一员了,这 称呼 ,肯定得升级,得变。

先说丽姐。按规矩,我娶了她妹妹,她自然是我的大姨子,她叫我“妹夫”,这是 传统 ,也算顺理成章,没什么可纠结的。可不知道为啥,我总觉得“妹夫”这个词,带着一股子规矩里的客气,少了几分 亲近 。我当然 尊重 这份 传统 ,但心底里,却又隐隐希望,我们能不拘泥于这套老黄历。是不是能更自在些?比如,她也像小雅一样,直接叫我名字?或者,带上个“阿”字,像家人一样?我知道这是我一厢情愿,毕竟辈分和规矩摆在那里。但这份犹豫,折射出我渴望的,是 家庭 成员之间那种不掺杂质的 情感 连接,是那种“我们是一家人”的,最纯粹的 融合 。我希望丽姐叫我的时候,带着一种姐姐对弟弟的关爱,而不是丈母娘家那位“妹夫”的距离感。
真正让我思量再三,反复推敲的,是小宇的 称呼 。这才是重头戏!
小宇啊,这孩子,活泼得像只山雀,叽叽喳喳的,跟他相处,你根本不会觉得有代沟。他叫了我好几年“王叔叔”,这已经形成习惯了。按照辈分,我娶了他小姨,我就是他的“姨丈”。“姨丈”这个词,说出来带着一种厚重感,是 传统 文化里亲属 称谓 的典型代表。它是身份的明确,是血缘关系的延伸。可我嘴里念叨了几遍,总觉得有点儿生硬,甚至是有点儿遥远。七岁的小朋友,让他一下子改口叫“姨丈”,他会习惯吗?他会觉得别扭吗?这 称谓 的转变,会不会让他觉得我和他之间,突然多了一道无形的墙?
我深知,对于孩子来说, 称谓 的背后,往往承载着他对一个人 情感 的认知。如果他叫我“姨丈”,只是因为“大人说要这么叫”,那这个“姨丈”就只是一个符号,一个空壳。我希望的,是让他从心底里愿意接纳我, 亲近 我。我希望他叫我的 称呼 ,能带着一份 情感 的温度,而不是仅仅出于义务。
于是,我开始在心里沙盘推演各种可能性。
方案一:继续叫“王叔叔”。这最简单,也最不费力。可这样一来,我的身份就尴尬了,他叫我“叔叔”,那我到底是小雅的谁?外人听起来,还以为我是小雅的表兄弟呢。不行,这不符合 传统 ,也不利于新 家庭 关系的确立。 称谓 的“正名”,是有其必要性的。
方案二:改口叫“姨丈”。这是最符合 传统 和礼数的。但问题是,小宇会适应吗?他会不会觉得突然多了一个严肃的“长辈”?我害怕这个 称谓 ,会瞬间拉开我和他之间的距离。我不想只是一个“姨丈”,我更想成为他心里那个可以一起疯玩、一起分享秘密的“大朋友”。那种无拘无束的 亲近 感,是我真心渴望的。
方案三:尝试一种折衷的办法。比如,叫我的名字,后面加个“叔叔”或“哥哥”?“王哥哥”听起来是有点儿怪,毕竟我快三十了,总不能真装嫩。但“王叔叔”又回到了原点。或者,直接叫我的名字?“王越”?这太现代了,在我们的文化里,孩子直呼长辈的名字,会被视为不懂礼貌,除非是特别亲近、特别开明的 家庭 。我不想让丽姐觉得我带坏了孩子,或者不 尊重 传统 。
这些念头,在我脑子里像走马灯一样转,让我有些头大。我甚至专门去网上搜索过,知乎、豆瓣、各种育儿论坛,关于 家庭称谓 的讨论真是五花八门。有人说,让孩子叫什么都无所谓, 情感 最重要;有人说,规矩不能破,这是立身之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对我来说,我需要的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个能让我和这个 家庭 ,尤其是和小宇,建立起最舒适、最 亲近 、最有爱的 关系 的方式。
有一次,我悄悄地问小雅:“你说,小宇以后叫我什么好啊?”小雅一脸茫然,想了想说:“按规矩不就是叫‘姨丈’吗?不然还能叫什么?”她的直接,让我觉得有点泄气。毕竟,她从小在这个 家庭 长大,这些 称谓 对她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没有我这般多的“心理戏”。
我发现,我纠结的,其实不仅仅是 称呼 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我对于这个新 家庭 的定位,以及我渴望建立的 亲密关系 。我希望我的加入,能给丽姐和小宇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快乐,而不是多一份客套和规矩。我希望小宇能发自内心地接纳我,将我看作是他生命中一个重要且可靠的存在。
所以,这不仅仅是 称谓 的选择,更是一场关于 家庭 融合 的智慧考验。我想,或许我可以先从 情感 投入开始。多陪小宇玩,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拼乐高,或者带他去公园疯跑。让他感受到,我不是一个遥远的“姨丈”,而是一个真真切切在乎他、爱他的人。当 情感 的纽带足够牢固时,或许那个最适合的 称呼 ,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或者,即便是一个“姨丈”,也会因为其中注入的 爱 ,而变得温暖起来。
我开始尝试着从小宇那里获取一些线索。有一次,我给他买了一套新的奥特曼玩具,他高兴得抱着我转圈圈,嘴里还是那声脆生生的“王叔叔”。我心里想,这孩子,是真把我当叔叔了啊。我半开玩笑地问他:“小宇,等叔叔和小姨结婚了,你是不是就不能叫我叔叔了?”他眨巴着大眼睛,一脸懵懂:“为什么呀?”这纯真的反问,让我心里一动。是啊,为什么不能呢?也许,最真诚、最顺其自然的 称呼 ,就是从孩子心底流淌出来的。
那天晚上,我跟小雅又聊起这个。我把我的顾虑和期待一股脑儿地倒出来。小雅听完,沉思了一会儿,突然笑了。她说:“你呀,想得可真多!不过,这样也挺好,说明你很重视我们 家庭 。我觉得, 称谓 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你对小宇的态度和爱。如果他真的喜欢你,觉得跟你在一起开心,那么他叫你什么,都不重要了。甚至,我们可以等他自己来选择。”
小雅的话,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我心里的迷雾。是啊, 情感 才是基石!那些约定俗成的 称谓 ,固然有其 传统 的 尊重 和意义,但在 现代 家庭 关系 中,它们更应该成为 情感 的载体,而不是束缚。真正的 亲近 ,是建立在日常相处中的点滴温暖,是眼神里的默契,是遇到困难时互相扶持的坚定。
或许,丽姐会因为 传统 ,坚持叫我“妹夫”。而小宇呢,可能在最初的别扭之后,被大人纠正着叫“姨丈”,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我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真心去对待他们,用我的行动去证明,我不仅是小雅的丈夫,更是他们 家庭 中,一个值得信赖、可以依靠的存在。
至于最终的 称呼 ,也许会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也许小宇会从“王叔叔”过渡到“王姨丈”,再到后来,当他长大成人,我们 关系 更加深厚,他会直接叫我“老王”,或者带着几分俏皮地叫我的名字。谁知道呢?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性。
重要的是,我已经决定,无论丽姐和 儿子 最终选择哪种 称谓 ,我都会带着十二分的 尊重 和 爱 去回应。因为我知道,那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他们 家庭 给予我的信任和接纳。而我,也将用我全部的真心,去 融合 到这个新 家庭 中,去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 情感 。这,才是我心底最深处的 智慧 ,也是我对于 姐姐和儿子该怎么称呼我 这个问题的,最圆满的答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