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认真琢磨“妈妈的外婆该怎么称呼”这事儿,是在我特别小的时候,具体几岁真记不清了,只记得夏天,老家的院子里,满头银发的老人坐在竹椅上摇啊摇,院子中央那棵桂花树开得正盛,甜腻腻的香气混着晚饭的余味,漂浮在空气里。家里人来来往往,大人们说话声音都带着笑,高高低低的。我听到有人叫她“老太”,有人叫“太姥姥”,还有个远房亲戚喊了声“姑奶奶”(后来才知道这是论辈分而不是直系称呼,更绕了!)。我当时就懵了,歪着头问我妈:“她…我该叫啥?”
我妈轻轻拍了拍我的头,笑着说:“你叫她太姥姥。”
“太姥姥?”这个词对我来说有点新鲜。在此之前,我熟悉的是姥姥(妈妈的妈妈)和奶奶(爸爸的妈妈)。“太姥姥”这个称谓,一下子把那个坐在摇椅上的老人,和我原本简单的家族图谱连接了起来。哦,原来姥姥也有妈妈啊!那她就是姥姥的妈妈,也就是妈妈的外婆了。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接触到更多的人,去过不同的地方,我才发现, 妈妈的外婆该怎么称呼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有标准唯一答案的问题。就像中国的方言一样,地域差异大得惊人。在我老家附近,确实普遍叫“太姥姥”,感觉这个称呼带着一种亲切又久远的意味,好像那个年代,那个时代的人,都藏在这个词里。但你去更南边的地方,比如苏杭一带,听说有人叫“老外婆”或者更文气的叫法。再往北方去,东北那边可能也有自己独特的叫法,比如“老姥娘”之类的。甚至在同一个省份,不同的市、县,口音不同,习惯不同,称呼也可能南辕北辙。
所以你看, 妈妈的外婆的称呼 ,它首先是一个地理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一套冷冰冰的公式计算出来的,而是人们在长久的共同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这种约定俗成,往往带着地方的泥土气息和历史温度。你用那个地方的称呼去叫,一下子就能拉近距离,显得你是“自己人”。用错了?倒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长辈大多不会计较,但你心里总归有点别扭,觉得少了点什么。
除了地域,家族内部的习惯也至关重要。有些大家族,可能代代相传都有自己的一套称谓体系,即使有些称呼听起来跟外面不一样,但在他们家里就是规矩。比如我有个朋友,他们家族里, 妈妈的外婆 不叫太姥姥,而是叫一个非常特别的、带着那个老人名字里某个字或者某个小名的称呼,像个独有的代码。这种家族内部的“暗号”,听起来更有人情味,也更私密,仿佛是一种只有他们家人共享的温暖。这让我意识到,称呼不仅仅是辈分的标识,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家族记忆的符号。
为什么说它承载着记忆和情感呢?你想啊, 妈妈的外婆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已经非常遥远的存在了。也许我们只见过她寥寥几次,甚至压根儿没见过,只是通过妈妈的讲述,通过老照片,来拼凑出她的模样。那个坐在摇椅上的老人,她的故事,她的辛苦,她的爱,很多都已经湮没在时光里了。我们叫她“太姥姥”,或者其他任何称呼,其实是在通过这个简单的词,试图去连接那一段我们未曾亲历的历史。
对我来说, 妈妈的外婆 ,那个被称为“太姥姥”的老人,虽然我和她接触不多,但她的故事,却是我妈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妈说,她小时候家里很苦,太姥姥一个人拉扯大几个孩子,不容易。她缝的鞋垫可好看了,上面的花样谁都学不会。她说话嗓门大,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她做的红烧肉,闻着味儿就流口水。这些零零碎碎的细节,通过妈妈的嘴,一点点进入我的脑海,构建出一个模糊但充满生命力的形象。所以,每当我听到“太姥姥”这个词,脑海里浮现的就不只是一个称谓,而是那些关于鞋垫、红烧肉、大嗓门和眯缝眼的画面。
有时候,我觉得过于纠结“规范”的称呼反而把事情搞复杂了。在家族关系里,尤其像 妈妈的外婆 这样隔了好几代的亲属,情感的连接往往比形式更重要。你真心实意地去记住她,去听关于她的故事,去理解她在家族历史中的位置,这远比你准确无误地喊出一个“外曾祖母”来得更有意义。当然,“外曾祖母”这个称呼是没错的,它是标准的书面称谓,严谨准确。但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会这么叫呢?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生疏?有点像在念教科书?
这就像你去朋友家玩,朋友的妈妈让你随便叫个啥,你总不会字正腔圆地喊一声“您好,伯母”吧?多半是跟着朋友叫“阿姨”,或者更亲切点的。称呼,它是有温度的,是用来拉近距离的,不是用来制造隔阂的。
所以,回到 妈妈的外婆到底该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看你家怎么习惯的,看你觉得哪个称呼叫起来最顺口最亲切,看你所在的地域有什么传统。如果家里长辈都叫“太姥姥”,你就跟着叫“太姥姥”呗;如果家人约定俗成叫别的,那也完全没问题。甚至,如果那个老人还在世,你直接问问她喜欢你叫什么,那不是最好的吗?虽然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已经不可能了。
重要的是,当你喊出那个称呼的时候,你心里要知道,你是在和一个跟你有着血缘关系的、非常重要的女性长辈对话(或者是在心里向她致敬)。她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是家族谱系里的一根重要的枝桠。通过她,我们才能追溯到更远的源头。每一个称呼,无论它是“太姥姥”、“老外婆”,还是别的什么,都是一条通往过去的通道,连接着我们和那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祖辈们。
所以,别被那些五花八门的称呼搞晕了。挑一个家里最常用、你觉得最舒服的,大声或者默默地在心里念出来就好。那个称呼,它不仅仅是一个发音,它是一个包含着血脉、记忆、故事和爱的符号。它提醒你,你是从哪里来的,你的根在哪里。而这,远比纠结一个标准的称谓来得重要得多。毕竟,我们记住一个人,是因为她是谁,她做过什么,她爱过谁,而不是因为我们“应该”怎么称呼她。那些关于太姥姥的红烧肉、鞋垫、大嗓门和眯缝眼的记忆,才是真正鲜活、有力量的东西,它们和那个称呼一起,构成了我们对这位 妈妈的外婆 的全部认知和情感连接。下次当你听到或用到那个称呼时,不妨想想这些故事,你会觉得这个词瞬间变得有分量、有温度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