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姐姐的小孩怎么称呼 ,这问题初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挺简单?外甥呗,外甥女呗!课本上都写着呢。可真到了自己身上,看着那个软软糯糯、或者活蹦乱跳的小人儿,脱口而出的 称呼 ,往往就不止那两个字那么死板了。这里头啊,门道儿多着呢,掺杂着感情、习惯、地域,还有那说不清道不明的血缘亲情。
我家 姐姐 生第一个孩子那会儿,我还没毕业呢。抱过来一看,小小一团,红红皱皱的,根本不像电视里演的婴儿那么可爱。那会儿, 姐姐 抱着娃问我,“哎,以后他叫你什么?” 我愣住了。按规矩,我这个当舅舅的,喊他自然是外甥。但他还那么小,叫“外甥”总觉得怪怪的,像是在叫一个跟我没啥关系的人,隔了一层似的。
后来,我索性就没怎么喊过他“外甥”。大部分时间,我都直接叫他的小名。我家 姐姐 给娃起了个特可爱的乳名,叠字,听着就亲切。比如叫“淘淘”吧,我就“淘淘淘淘”地喊,声音里不自觉就带了点儿 小孩 儿气,弯下腰逗他的时候,更是直呼其名,加上叠词,好像这样更能拉近距离。他不认人的时候,我凑过去,“淘淘看舅舅!” 他咿呀一声,眼珠子转过来,那一刻,所有的正式 称呼 都飞到爪哇国去了。

等到他大一点儿,能满屋子跑了,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时候的 称呼 就开始变复杂了。 姐姐 会教他,“叫舅舅!这是你舅舅!” 小家伙磕磕巴巴地学,“舅舅!舅舅!” 我听了心里暖暖的,这是他在用他稚嫩的声音承认我的身份。而我呢,依然喜欢叫他小名,或者偶尔,看他搞怪捣蛋,会带着笑意说一句,“嘿,你这个小家伙!” “小家伙”这个 称呼 ,带着宠溺,带着无奈,更带着那种无法割舍的亲近。
再后来, 姐姐 又有了老二,一个闺女。这下好了,一儿一女凑成一个“好”字。对我来说,称谓又多了个选项。按说,这个小姑娘该叫我“外甥女”。可对着一个粉雕玉琢、奶声奶气的女娃,“外甥女”听着也太生硬了!于是,我继续沿用小名策略。我家 姐姐 给闺女起的小名叫“悦悦”,我就“悦悦、悦悦”地喊。抱她在怀里晃悠时,会亲昵地叫她“我的小宝贝”,或者“姑姑(我爱人)的小棉袄”。这些都不是课本上的标准答案,却是我们家人之间,最常用、最温暖的 称呼 。
你可能会问,那“外甥”和“外甥女”这两个 称呼 是不是就废弃了?也不是。它们更多时候出现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对外人介绍的时候。比如跟朋友说起,“这是我 姐姐 家的,我外甥”,或者“我外甥女今天过生日”。在日常家庭语境里,尤其是像我这样,跟 姐姐 家住得近,孩子们经常来往的,那些更口语化、更富含感情的 称呼 ,反而成了主流。
而且, 小孩 们对你的 称呼 ,也会影响你对他们的 称呼 。他们一口一个“舅舅”、“姑姑”地叫着,声音清脆,把你当成他们世界里重要的一员,你自然会更愿意用亲切的 称呼 回应他们。你会发现,你看着他们的眼神,是充满爱意的,那爱意会自然地流淌到你选择的词语里。
有时候, 称呼 甚至会带点儿地域特色。听有些地方的人,对 姐姐 或妹妹的孩子,可能有其他的叫法,虽然不多见,但确实存在。还有些家庭,可能有自己的特殊传统,给每个孩子都起个独一无二的昵称,只有家里人知道,这更是专属的亲密。
回头想想,那个关于“ 姐姐的小孩怎么称呼 ”的问题,与其说是一个命名规则的询问,不如说是关于如何表达亲情的一个引子。 称呼 ,不过是连接亲人之间感情的一座小桥。叫“外甥”是桥,叫小名也是桥,叫“小家伙”、“小宝贝”更是桥。重要的不是桥是什么材质,而是桥上流淌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对我来说, 姐姐 家的两个 小孩 ,他们的小名、他们的乳名,甚至他们有时候自己发明的那些奇奇怪怪的 称呼 ,都比“外甥”、“外甥女”来得更真实、更鲜活。每次喊他们的名字,眼前就能浮现出他们笑的样子、哭的样子、撒娇的样子、淘气的样子。那些 称呼 ,串联起我们共同的记忆,是只有我和他们之间才懂的暗号。
所以,当你面对 姐姐的小孩 ,纠结 怎么称呼 的时候,不妨先放下那些规矩。看看那个 小孩 的眼睛,听听他/她的声音,感受一下你内心涌动的那份血脉相连的亲情。也许最自然、最能打动你的那个词,就是最好的 称呼 。你可以试试叫他/她的小名,或者给他/她起个独一无二的昵称。当然,别忘了教他们正确地叫你“舅舅”或“姑姑”,这是他们认识亲人关系的第一步。
说到底, 姐姐的小孩怎么称呼 ,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可以是正式的“外甥/外甥女”,可以是温暖的“小名”,可以是充满爱意的“宝贝”,也可以是捕捉到他们某个可爱特质的专属昵称。只要这个 称呼 ,是发自内心,是带着爱和关怀的,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亲近,那就是最恰当的。就像我,至今还是更喜欢叫我那两个宝贝“淘淘”和“悦悦”,每喊一声,都觉得心头软软的,那是属于我和 姐姐 的孩子们,最特别的羁绊。别被一个简单的 称谓 框住,多试试,找到那个最舒服、最有爱的 称呼 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