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说起来这亲戚之间的称呼啊,真是门学问,尤其是咱们中国的这套体系,盘根错节的,一不小心就容易叫错,惹得大家伙儿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最近家里小妹就遇到个事儿,她那新嫁出去的姐姐,回娘家来,聊着聊着就问:“哎,我 公公婆婆 ,你得怎么称呼他们呀?”嘿,这话一出,小妹直接懵圈儿了。她那张写着“救命啊”的小脸儿,真是看得我哭笑不得。
其实想想,这问题真不是小妹一个人犯迷糊。别说她了,很多成年人,没经历过或者不怎么走动亲戚的,碰到这种情况一样抓瞎。 姐姐 嫁人了,她的 公公 ,也就是她丈夫的父亲;她的 婆婆 ,自然就是她丈夫的母亲。这跟你没直接的姻亲关系,但又隔着 姐姐 这层血缘,该怎么叫才得体、不失礼,又显得亲近呢?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真到那场合,嘴里吐出个错字儿,那尴尬劲儿,能让你坐立不安一整天。
从我们晚辈的角度看,面对 姐姐的公公婆婆 ,最常见、最稳妥的称呼,基本上有两种主流思路。第一种,是跟着 姐姐 的称呼走。 姐姐 叫“爸”、“妈”,那你就叫“伯父”、“伯母”或者“叔叔”、“阿姨”。这里的“伯父”、“伯母”通常用于称呼比自己父母年纪大或平辈的长辈(比如父亲的兄弟姐妹),而“叔叔”、“阿姨”则用于称呼比自己父母年纪小或平辈的长辈。在称呼 姐姐的公公婆婆 时,因为他们是你的 姐姐 的父母,从辈分上来说,他们和你父母是同一辈的。所以,如果你父母称呼他们为“亲家”,你当然不能跟着叫“亲家”。你得按你的辈分来。他们是你 姐姐 的 公公婆婆 ,也就是你姐夫的父母。所以,叫“伯父”、“伯母”或者“叔叔”、“阿姨”是比较普遍且安全的做法。

不过,具体是叫“伯父伯母”还是“叔叔阿姨”,有时候还真得看具体情况。比如,你姐夫的父母如果年纪比你自己的父母大,叫“伯父伯母”就显得更尊重、更合乎情理一些。如果年纪差不多甚至比你父母小一点点(虽然这种情况不太多,但不是没有),叫“叔叔阿姨”也完全没问题,甚至可能显得更亲切。南方有些地方可能更习惯叫“叔叔阿姨”,北方有些地方可能更习惯叫“伯父伯母”。这跟地域文化、家庭习惯都有关系。所以,最保险的方法,是提前问问 姐姐 ,她觉得你怎么称呼比较好,或者看你姐夫家的亲戚们怎么称呼他们。跟着大流走,总不会错到哪里去。
第二种思路,是更侧重于“亲近”和“日常”的称呼,比如叫“李伯伯”、“张阿姨”(假设姓李和张)。这种称呼方式,加上姓氏,显得更具体、更有人情味儿。尤其是如果和 姐姐的公公婆婆 走动比较多,关系比较近,用这种带姓氏的称呼,会让人感觉更舒服、更亲切,不像纯粹的“伯父伯母”那样有点“公事公办”的味道。但这种称呼方式,可能更适用于双方家庭已经比较熟悉、关系比较融洽的情况。如果是第一次见面或者不太熟,直接叫“李伯伯”、“张阿姨”,可能会显得有点儿“自来熟”,反而不太好。所以,这得分场合、看关系亲疏。
说到底,称呼这东西,不是一板一眼的数学题,有时候更像是一门艺术,需要你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比如,如果你年纪比较小,比如还是个中学生、大学生,第一次见 姐姐的公公婆婆 ,稍微正式一点,叫“伯父伯母”或者“叔叔阿姨”,绝对是没问题的。他们也会觉得这孩子有礼貌。但如果你已经参加工作了,甚至和你 姐姐 年纪差不多,那可能“叔叔阿姨”会显得更自然一些,没那么“小孩儿气”。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但经常被忽略的点:听!听你 姐姐 是怎么称呼他们的,听你父母是怎么称呼他们的,听你姐夫家的同辈(比如你姐夫的兄弟姐妹)是怎么称呼他们的。他们叫什么,通常就会给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告诉你应该怎么叫。比如,如果你听到 姐姐 跟她婆婆说话时,她婆婆提到自己的一个老姐妹,让你 姐姐 叫“王阿姨”,那你下次见这位老姐妹,照着叫“王阿姨”肯定没错。同理,你姐夫的父母在和你 姐姐 介绍其他亲戚或者朋友时,往往会带着称呼。留心听这些称呼,就能给你很多提示。
别忘了,称呼不仅仅是一个词,它背后代表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关系。你带着尊敬、带着真诚地去叫,即使偶尔用错了称呼,对方也能感受到你的善意。反过来,如果心不在焉、随随便便地叫,即使称呼是对的,也可能让人觉得不舒服。
当然,除了最常用的这几种,也有一些地方性的、家族性的特殊称呼,但这通常是小范围内的习惯,对外人来说并不通用。比如有些地方可能称呼姐夫的父亲为“舅舅”(这听起来有点怪,但确实存在于某些方言区),但这绝对不能随便乱用,不然会闹大笑话。所以,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掌握前面提到的“伯父伯母”和“叔叔阿姨”这两种通用称呼,基本上就足够应对绝大多数场面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一个表姐夫家里的亲戚聚会,我们一群晚辈去了。那时候我们年纪都不大,大家对怎么称呼姐夫的亲戚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结果,我们家一个最活泼的小表弟,直接走到姐夫的姑姑面前,甜甜地喊了一声“姑婆奶奶好!”当时全场都笑了,虽然称呼不对(应该是姑奶奶),但那小孩儿一脸真诚,加上甜甜的嗓音,反而把大家都逗乐了,尴尬瞬间化解。所以你看,有时候,一份真诚和自然的流露,比咬文嚼字来得更管用。当然,这只是个特例,咱不能故意叫错去博人一笑。
说回来,对于小妹遇到的问题,我给她的建议就是:先问你 姐姐 !让她给你打个样儿,或者她告诉你她父母希望你怎么称呼。如果实在不好意思问 姐姐 ,或者想自己先心里有数,那就准备好“伯父伯母”和“叔叔阿姨”这两个选项,到了现场,观察一下气氛,听听别人怎么叫,再决定开口。第一次见面,宁可稍微正式一点,叫“伯父伯母”,总比叫错了或者显得太随便要好。随着后面接触多了,关系近了,称呼自然会变得更日常、更亲切。
而且,称呼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你对待 姐姐的公公婆婆 的态度。尊敬长辈,有礼貌,乐于帮忙,这些才是构建良好亲戚关系的基础。称呼仅仅是个形式,内容才是关键。你嘴里叫得再好听,如果平时不怎么关心,或者做人不周到,那称呼也只是浮于表面的客套。
所以,小妹啊,别发愁了。 姐姐的公公婆婆怎么称呼 ,不是什么天大的难题。多留心,多请教,再结合实际情况,肯定能找到最合适的那个词。记住,礼多人不怪,真诚最可贵。等你下次再见到他们,落落大方地叫出合适的称呼,他们肯定会觉得你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而且,别忘了多跟他们聊聊天,关心一下他们的身体,这比任何称呼都更能拉近距离。亲情这东西,是靠点滴积累起来的,称呼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环节。但把这个小环节做好了,也能给后面的相处开个好头。
最后再强调一下,普遍来说,称呼 姐姐的公公婆婆 ,叫 伯父伯母 或者 叔叔阿姨 是最常见的选择。具体用哪个,可以根据 姐姐 的建议、他们的年纪以及地域习俗来定。实在不确定,先用最正式的“伯父伯母”,再慢慢根据情况调整。称呼的事儿,多练几次就不犯怵了。 главное 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不好意思,跑题了,这是俄语的“熟能生巧”)。反正就是多来几次,自然就习惯了。别有心理负担,都是一家人(虽然隔了一层),都是希望好好相处的。加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