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遇到新的人,或者在某个不太确定的场合,那个问题就像一个轻轻落下的羽毛,不重,但总能引起我心底一片小小的涟漪。“请问,您 怎么称呼 ?”或者更直接点,“我该 怎么称呼 您呀?”。听起来多简单,一个社交礼仪的标准开场白,是想拉近距离,是表示尊重,是想给接下来的 沟通 找个入口。可对我来说,那一两秒的停顿里,脑子里其实闪过好多念头,像放电影似的,碎片化但真实。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个印在名片上、刻在身份证里、从小听到大的 名字 。那是我的全名,三个字,工工整整。这是最安全、最正式的 称呼 ,适用于任何场合,对任何人。但也是最疏远、最客气的。如果你 称呼 我全名,我就知道,嗯,我们之间还是隔着点什么的,也许是刚认识,也许是公事公办,或者,就是不想显得太随便。没毛病,完全理解,但我心里会默默记下这个细节。
接着,画面一转,是我的常用名,通常就是 名字 的后两个字。这个嘛,要看情况了。同事之间,不分级别高低,刚开始可能会叫全名,熟了自然就变成后两个字,甚至前面加个“小”或者“老”,透着一股子亲切劲儿,或者说,更日常、更放松的 关系 。朋友就更不用说了,直呼其名,天经地义。但对外人,尤其是第一次见面的,我通常不太主动说“叫我XX就行”,总觉得有点自来熟的冒昧,还是等对方主动这么叫,或者聊熟了再说。

再然后,脑子里跳出的是各种 称呼 前的修饰词。是 称呼 我“张老师”(如果我是老师的话),还是“张总”(如果我是 老板 或者 领导 ),亦或是“张工”、“张医生”、“张律师”?这些是我的职业 身份 带来的 称呼 ,带着专业的光环,也带着行业的壁垒。当你这么 称呼 我时,我知道你是在认可我的某个社会角色,或者至少,你知道我现在扮演的是这个角色。这种 称呼 ,通常自带气场,让人立刻进入一种更严肃、更专业的模式。它界定了我们 沟通 的范围和基调。但有时候,也挺累的,因为你总得端着那个“老师”或“总”的架子。
还有啊,那些五花八门的 昵称 。有些是小时候家人叫的,有些是死党们根据我的某个特点或糗事发明的,有些甚至是网名演变过来的。这些 昵呼 ,才是真正属于我的,只存在于最亲密、最随意、最没有防备的 关系 里。它们往往带着温度,带着故事,带着只有我们懂的默契。当你用 昵称 叫我时,我感觉自己瞬间被拉回了最舒服、最本真的状态,所有的伪装和客套都可以卸下。当然,这种 称呼 是绝对“非卖品”,不是谁想用就能用的,必须得有那个“资格”。
所以,当 别人问我怎么称呼 时,我不是简单地报上一个名字,而是在那一瞬间,快速地评估着:这个人是谁?我们之前有过什么交集?他问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是客气疏离,还是带着好奇和想拉近距离的意味?是在什么场合?是正式的商务洽谈,还是朋友的朋友的聚会?这些都像一个个参数,在我的大脑里飞速运算,然后得出一个最合适的“输出”。
有时候,我会给一个默认的答案,比如“叫我X就行”(X是我的姓+常用名),这是一个相对安全、不失礼貌又带点亲切的选项。它给对方一个可以轻松跨过的门槛,又不像全名那样拒人千里。如果对方显得特别拘谨或者场合非常正式,我可能会说“叫我全名好了”,这是给足对方面子,也暗示着我理解并接受了这种正式感。如果对方是朋友介绍的,氛围很轻松,我可能会直接说“叫我小张就行”,这是主动释放善意,想快速建立更轻松的 关系 。
但也有时候,我也会有点小小的恶趣味,或者说,一种对 社交 规则的观察。我会看看对方是怎么 称呼 其他人的,或者,等对方自己想个 称呼 出来。比如,如果他们看到我的名片,通常会直接 称呼 职位;如果是在一个都是朋友的场合,他们可能会问其他人 怎么称呼 我。这种“被动接受” 称呼 的方式,也挺有意思的,它反映了对方的判断力和 社交 策略。
更深一层想, 怎么称呼 不仅仅是一个礼貌的问题,它其实是在建立一种 关系 的框架。你选择用哪个 称呼 ,就在无声地告诉我,你打算以一种什么样的 姿态 和我相处,你希望我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是尊敬的、平等的、亲密的,还是公事的、随意的、甚至是带着某种预设的。而我给出的 称呼 ,也是在回应你,或者说,我在引导你进入我认为更舒服或更合适的 关系 模式。
你看,一个简单的“ 别人问我怎么称呼 ”的问题,背后牵扯出多少东西?是 名字 的承载,是 身份 的认同,是 关系 的界定,是 社交 的博弈,是 第一印象 的塑造,更是我们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一个舒服的位置,与他人连接或保持距离。它不是一道简单的填空题,更像是一场微型的心理测试,关于你我,关于我们想要成为和看到的彼此。所以下次再被问到这个问题,或者问别人这个问题时,不妨多留个心眼,也许你会发现,这个小小的 称呼 里,藏着大学问。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