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论文 写作中,一个让人挠头的问题,避不开—— 论文中怎么称呼自己 ?这看似小事,实则不然。选择得当,能让你的研究更显客观严谨;用错了,轻则显得不够专业,重则影响论文的学术价值。哎,真是一点都马虎不得!
说实话,刚开始写论文那会儿,我也在这上面栽过跟头。总觉得用“我”显得太主观,但完全回避第一人称,又感觉表达有些别扭。后来慢慢摸索,才算找到了一些门道。现在?哼哼,自信多了。
最常见的,也是教科书上推荐的,就是用“ 笔者 ”或“ 作者 ”。这俩词儿,中规中矩,四平八稳,适用于大多数情况。比如:“ 笔者认为 ,……”,“ 作者通过分析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一下子学术味儿就上来了?嗯,这确实是提升逼格的一招。

但是!人生最怕的就是“但是”。如果你的论文需要更强的 客观性 ,或者说,你想尽可能地弱化个人色彩,那就可以考虑用被动语态,或者完全不用第一人称。举个例子,与其说“我进行了实验”,不如说“实验在……条件下进行”。这样一来,焦点就从“我”转移到了“实验”本身,更符合学术规范。当然,这种写法会比较费脑子,需要不断调整语句,避免出现表达不清的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描述 研究方法 时,适当地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比如,在解释你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收集数据时,用“ I ”可能会更直接、更清晰。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具有 创新性 的研究方法,用第一人称可以更好地展现你的思路和过程。毕竟,你是这个方法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最有资格解释它的细节。但记住,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度使用,以免显得过于自我中心。这个度,需要好好把握。
另外,在 综述性论文 中,你可以更灵活地运用第一人称。因为综述本身就是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评价,你的观点和见解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用“ 我们 ”或“ 本文 ”来表达你的观点,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比如:“ 我们认为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 本文旨在 ,……”。这样不仅可以更直接地表达你的观点,还能增强论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当然,前提是你的观点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信口开河。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之前审过的一篇论文。作者在结论部分,竟然用“ 鄙人 ”来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当时我就震惊了!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这么古老的词汇?虽然作者的本意可能是想表达谦逊,但实际上却显得非常不合时宜,甚至有些滑稽。所以说,在选择称谓时,一定要注意语境和场合,避免出现这种“画蛇添足”的情况。
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在 英文论文 中,通常建议使用“we”而不是“I”,即使只有一个作者。这是因为学术论文强调的是集体智慧,用“we”可以更好地体现这种精神。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在个人观点非常重要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I”。
此外,在 投稿 不同的期刊时,也要注意它们的具体要求。有些期刊对第一人称的使用有明确的规定,一定要仔细阅读投稿指南,以免因为这些细节问题而被拒稿。别问我怎么知道的,说多了都是泪啊……
其实,关于 论文中怎么称呼自己 ,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关键在于你的研究目的、论文类型、以及目标期刊的要求。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适的称谓。
总之,记住这几点:
- 客观性 强,用被动语态或完全不用第一人称。
- 研究方法 创新,可以用“I”清晰描述。
- 综述性论文 ,用“我们”或“本文”表达观点。
- 英文论文 ,通常用“we”而不是“I”。
- 投稿前 ,仔细阅读期刊指南,了解具体要求。
最后,我想说,写作论文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不要怕犯错,从错误中吸取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加油!
嗯,再补充一点,现在的AI写作工具很火,但它们写出来的东西,总感觉缺少那么一点“人味儿”。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才是真正的学术精神!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