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这个问题一抛出来,“第四代孙子”,光是念叨这几个字,嘴里就感觉有点绕,脑子也跟着打了个结。孙子不就是第三代吗?那第四代是个啥?曾孙子?还是家谱里排到第四代的那个人?嗯……得捋一捋,这称谓的事儿,真是一门大学问,或者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既温暖又有点让人头疼的遗产。
先说清楚这个“代”是怎么回事儿。咱们老百姓日常说“祖孙三代同堂”,那通常是指爷爷奶奶(祖辈),爸爸妈妈(父辈),再到我(孙辈)。这是从 祖辈 开始算,他们是第一代,父辈第二代,我是第三代。
另一种更常见的口语算法,是从 自己 算起。我是第一代,我的儿子是第二代,我的孙子是第三代。那问题里的“第四代孙子”是谁?按照这个逻辑,就是我 孙子的儿子 ,也就是我的 曾孙子 。对,没错,如果从“我”是第一代算,那么“第四代”就是我的曾孙子。这应该也是大家在日常语境中最容易理解的“第四代孙子”的含义。

好了,概念理清了, 第四代孙子 ,基本上可以等同于 曾孙子 。那接下来就是关键了:“我”,一个曾祖父或者曾祖母,应该怎么 称呼 我的 曾孙子 呢?
说实话,你有没有听过哪个爷爷奶奶天天把“曾孙子”挂在嘴边的?“我的曾孙子今天去打预防针了”,“哎呀,曾孙子,慢点跑别摔着!”听着是不是特扭巴?特正式?甚至有点生分?在咱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最亲近的直系血亲之间,称呼往往是越亲昵越好,越直接越好。
所以,作为曾祖父/母,你通常会怎么叫你的曾孙子?最普遍、最自然、也最有温度的方式,就是直接叫他的 名字 。比如,小家伙叫王小明,你就叫他“小明啊”。或者叫他的 小名 ,现在小孩儿小名都特别可爱,什么豆豆啊、乐乐啊、汤圆啊、米粒啊。你抱起他,亲亲他的小脸蛋,柔声叫一声“我的小豆豆”,是不是比叫“我的曾孙王小明”要感觉亲切一万倍?
再小一点的宝宝,可能连小名都还没定,或者还没学会回应名字,这时候最常用的就是各种 爱称 和 昵称 了。比如“宝贝”、“宝宝”、“乖乖”、“心肝儿”等等。这些词儿没有辈分限制,全凭长辈对晚辈的那份疼爱自然流露。一个蹒跚学步的小不点,扑棱扑棱跑到你怀里,你一把搂住他,一边亲一边叫“我的小宝贝儿”,这时候谁还会去想什么“第四代孙子”?
所以,关于 第四代孙子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作为曾祖父/母,最常见的称呼方式是直接叫 名字 、 小名 或各种 爱称/昵称 。没有一个特定的、像“爸爸”、“爷爷”那样的辈分词来称呼曾孙子。因为“曾孙子”这个词本身,更多的是用来 界定关系 和 辈分 的,而不是日常交流中的 称谓 。
那反过来,这个“第四代孙子”,也就是我的曾孙子,他怎么称呼“我”呢?这就有明确的辈分称谓了。他应该称呼我为 曾祖父 或者 曾祖母 。不过,这个称谓也可能因为地域、家庭习惯而有所变化。比如北方有些地方可能叫“太爷爷”、“太太奶奶”,或者更口语化的叠词“爷爷奶奶”,前面加个“老”字,变成“老爷爷”、“老奶奶”,来区分和他的爷爷奶奶。这些都是对曾祖父/母的 称呼 。
讲到这儿,咱们再把“代”的概念展开一点。有时候,“第几代”也指在家谱里排到的顺序。比如你们家祖上追溯到始祖是第一代,你是第十八代。那如果有一个人,在家谱里排到第四代,而你辈分比他高很多,你可能要叫他“族侄”、“族孙”甚至“族曾孙”(如果你的辈分高到能当他曾祖父),但他跟你 绝对没有 “孙子”这种直系血亲关系,你也不会称呼一个辈分比你高的人为“孙子”。如果家谱里排到第四代,而你辈分比他低,那他可能是你爷爷辈甚至更高辈分的,你得叫他“族叔”、“族伯”、“族爷”之类的。所以,光凭家谱里的“第几代”来判断并称呼为“第四代孙子”,是 不对的 ,这跟我们日常说的直系血亲辈分是两回事,也容易造成混淆。
为什么我们现在还会讨论这些复杂的亲戚称谓呢?想想以前,一个大家族可能住在一个院子里,或者同一个村子里,低头不见抬头见。谁是谁的什么亲戚,怎么称呼,那都是清清楚楚、不能乱的。长辈对晚辈的慈爱,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很大一部分就是通过这些带有温度和规矩的称谓来体现和传承的。一声“大爷爷”,一声“三姑奶奶”,里面承载的是血脉,是历史,是家族的情感纽带。
可现在呢?社会流动性太大了。年轻人去大城市打拼,爷爷奶奶可能在老家,曾祖父/母更可能离得很远,甚至已经不在了。很多人连自己直系的叔伯姑舅姨妈都未必能一一对应上,更别说更远房的亲戚了。复杂的亲戚关系图,在很多年轻人的脑子里,简直就是一团乱麻,比数学题还难。所以,很多传统的、细致入微的称谓,就在这种疏离和简化中,慢慢变得陌生,甚至被遗忘了。很多人干脆就用“叔叔”、“阿姨”这样比较笼统的称呼,或者直接叫名字,简单方便。
但是,我觉得,了解这些传统称谓,并不是为了让大家回到过去那种繁文缛节,死板地去套用每一个称谓。而是在心里有这份认知。知道自己的 根 在哪里,知道家族的脉络是怎样延续的。当你翻开一本老旧的家谱,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历史。你知道自己是这条血脉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向上连接着祖辈,向下连接着子孙。这种感觉,是挺奇妙的。
当那个理论上的“第四代孙子”——你的曾孙子,真的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看着他那张酷似你年轻时或者像你某个亲人的小脸,那种血脉相连的感动是无法言喻的。你抱起他,闻着他身上奶香味儿,听着他咿咿呀呀的声音,那时候,一切复杂的称谓规则都会自动让位给最纯粹的爱。你肯定会不自觉地用最温柔的声音叫他的 名字 ,或者一个充满爱意的 昵称 。而他,在你笨拙又充满爱意的怀抱里,可能只会咯咯地笑,或者奶声奶气地叫一声“太爷爷”或者“奶奶”(如果他把曾祖母叫奶奶)。
所以, 第四代孙子怎么称呼 ?如果按照“我”是第一代算,那就是我的 曾孙子 。我称呼他一般是 名字、小名或爱称 。他称呼我为 曾祖父/母 。这是一个关于 辈分 和 关系 的定义,而不是一个必须使用的 日常称谓 。称谓的真正意义,不是刻板遵守规则,而是用来表达亲情,拉近距离。真到了那个时候,那一声带着笑意和温度的 名字 ,或者充满宠溺的 小名 ,远比任何一个正式的辈分称谓,更能体现你对那个小生命的深深疼爱。那份爱,是不需要靠一个复杂的词汇来证明的。知晓辈分,心中有数,日常相处,爱是最好的称谓。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