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学那会儿,嘴里蹦出的头一个词儿,除了爸妈,多半儿就是 老师 了。那俩字儿,硬邦邦的,带着点敬畏,又混着一股子新奇。放学路上,远远瞧见老师的背影,喊一声 老师好 ,声儿大了脸红,声儿小了怕听不见,多纠结的小心思啊。一个简简单单的 称呼 ,背后藏着多少小心翼翼。
后来啊,年岁渐长, 称呼老师 这事儿,仿佛没那么简单了。中学,高中, X老师 成了主流。姓氏加 老师 ,像一道看不见的墙,立在那儿,既是尊重,也是距离。你想想,张老师,李老师,王老师……多规矩,多板正。有时候觉得,喊 X老师 ,比单喊 老师 ,反而少了点温度,多了点公事公办的意思。尤其那些你打心眼里喜欢的老师,有时会悄悄在心里喊ta的名字,或者给ta起个只有自己知道的绰号,那是一种亲近,一种不愿被公开的温暖。当然,当面儿上,规矩不能破,还得是 X老师 ,规规矩矩的。
到了大学,这事儿就更五花八门了。 老师 依然是最常见的,但你会发现,得看情况。教公共课的大概率还是 老师 ,或者直接喊 X老师 。可要是遇到搞科研的,或者学术地位高的, 教授 这个 称呼 就冒出来了。喊 X教授 ,听着就专业,就严肃,就感觉对方脑子里装的都是你理解不了的高深学问。可也有那种,教你专业课,带你做项目,甚至跟你一起熬夜赶进度的导师, 老师 这个 称呼 又变得不一般了。它不再是远距离的 称呼 ,而更像是一种 师生 之间的默契。有时候私底下,学生会喊 导儿 ,或者 老板 (这个词儿褒贬不一,看关系看语境),甚至直呼其名(这得关系铁到啥程度啊!)。每一种 称呼 ,都微妙地反映着你们 师生关系 的深浅和性质。

还有些特别的例子。比如艺术类院校, 先生 或者 女士 这种 称呼 可能更常见,尤其对那些老艺术家,带着一股子民国风,也带着对前辈更广义的尊敬。或者有些国外回来的老师,习惯了喊 Mr./Ms. X ,学生跟着喊,也挺自然的。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这就像穿衣服,得看场合,看天气,更得看你穿的是啥心情。
我在想, 怎么称呼老师 ,这问题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选择题。它背后是咱们对教育、对知识传递者、对 师生 情谊的一种理解和态度。小时候, 老师 是权威,是知识的唯一出口, 称呼 带着仰视。长大了, 老师 可能更像个引路人,一个共同探索的伙伴, 称呼 里就有了平等和交流的成分。甚至有时候,一个恰到好处的 称呼 ,能拉近 师生 间的距离,让沟通更顺畅。比如,你遇到一个特别耐心特别愿意听你说话的老师,你再机械地喊 X老师 ,总觉得隔了点什么,心里会想,要不要换个 称呼 ,或者至少在语气上,让这俩字儿显得不那么生硬?
反过来,有些老师也挺在意学生怎么 称呼 ta的。有些老师喜欢学生直呼其名,觉得这样没距离感;有些老师则坚持要喊 X老师 或者 X教授 ,觉得这是对职业的尊重。这些都没对错,是不同的人对 师生关系 有不同的理解。但我觉得,无论用哪种 称呼 ,那份基本的 尊重 是不能少的。 称呼 本身只是个符号,里头装的是你的态度。
想想我当年的一个老师,他特别随和,跟学生像朋友一样。一开始大家习惯性喊 X老师 ,后来他看我们拘束,就开玩笑说,“哎呀,别那么见外嘛,叫我老X就行了!” 我们面面相觑,没一个敢真的那么喊的。但渐渐地,课下交流多了,问问题频繁了,语气变得轻松,有时候在邮件里,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那种亲近感,虽然 称呼 还是 X老师 ,但你知道,那不再只是一个头衔了。
所以, 怎么称呼老师 ?这问题里藏着时代的变化,藏着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更藏着人与人之间那点微妙的情感流动。没有一刀切的答案。你得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俩的关系走到哪一步了,以及,你想通过这个 称呼 ,传递一份怎样的心意。有时候,一个犹豫、一个停顿,都比一个机械的 称呼 来得更有意义。它说明你在想,你在乎,你在尝试用最恰当的方式,去连接那份特殊的 师生 情谊。毕竟,比起一个冷冰冰的头衔,我们更渴望的,是那份教学相长、彼此成就的温度,不是吗?那份温度,就藏在每一个脱口而出的 称呼 里,也藏在 称呼 背后那双眼睛里流露出的光。别小看这个 称呼 ,它小小的,却能折射出大大的世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