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你说说现在,多省事啊,“我”、“咱”、“俺”…… 最多加个“本人”啥的,差不多就得了。可搁在 古代自己怎么称呼 这件事上,那真叫一个字——“繁”。不是我说,古人对自己那称谓,一套一套的,跟变戏法儿似的,看你跟谁说,你在什么地界儿,甚至你今儿个心情怎么样,都能给你整出不一样的词儿来。想想就觉得脑瓜子疼,可正是这些个五花八门、有时甚至挺拗口的称谓,才活生生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人情冷暖,还有那无处不在的等级规矩。
咱们先说最常见的,也是现在还能勉强听到的几个: 我 、 吾 、 予 。这几个啊,算是比较“通用”的。但就算通用,也不是你想啥时候用就啥时候用。比如 吾 和 予 ,带着那么点儿文绉绉的味道,多出现在文章、诗词里,或者稍微正式、显得有文化的场合。你让一个大字不识的庄稼汉天天“吾啊吾”地挂在嘴边?那画面,怎么想怎么别扭。 我 呢,稍微接地气一些,但也分时代,分场合。有时候它就是个普通代词,有时候又显得没那么谦卑,得看跟谁比。
更绝的是那些 谦称 。这玩意儿在古代简直是门大学问。你跟上级说话,跟长辈说话,跟身份地位比你高的人说话,绝不能大大咧咧地说“我”。得把自己往尘埃里踩,踩得越低越好,显得你恭敬、知礼。什么 小人 啊(这词儿现在听着真不舒服,但在古代它有时就是个谦称,尤其下层百姓对官府的人),什么 卑职 、 下官 (当官的对上级), 在下 、 区区 (跟人打交道时,表示自己微不足道), 不才 、 鄙人 (文人之间客气), 晚辈 (对长辈或前辈), 小子 (有时是长辈对小辈的戏称,有时也是年轻人自谦)。你瞧瞧这单子,还没完呢!道士自称 贫道 ,僧人自称 贫僧 或 小僧 。学生对老师自称 弟子 。农民对官府自称 草民 、 百姓 。那感觉,就好像在说:“看,我就是个不起眼的小蚂蚁,您老人家随便怎么吩咐都行!” 这种语言里的姿态,真是让人感叹,古代社会那层层叠叠的压抑感,连自称都透着一股子小心翼翼。

然后是 敬称 。但敬称是称呼别人的,这题是问自己怎么称呼…… 哈哈,跑偏了。不过自称里也有带着点儿自傲或者说特定身份的。
最高端的自称,当然是 皇帝 。那可真是独一份儿。 朕 !这个字一蹦出来,你知道了,这是天子在说话,那是最高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在秦始皇之前,很多人都可以用“朕”,但从他开始,这字儿就被皇帝“垄断”了。再有,皇帝有时也会用 寡人 或者 孤 。这两个词儿听着挺孤单、挺可怜的,但其实是种带着点儿“天下之大,唯我独尊,所以很寂寞”的意味,或者在特定情境下(比如国君在诸侯面前),表示自己的地位虽然高,但力量也许有限,故意示弱。别小看这些词儿,里面藏着帝王的心理,藏着权力的游戏。
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自称,带着点儿江湖气或者个人特色。比如 洒家 ,这词儿一听就想起《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带着一股子豪气、粗犷劲儿。 俺 ,这个字现在很多北方方言还在用,听着就觉得实诚、亲切,有点大白话的感觉。 老夫 、 老朽 ,这是年纪大的人用来称呼自己的,透着点儿阅尽沧桑、或者自谦年老力衰的意思。
文人雅士更讲究,他们除了上面那些谦称,还有用自己的 名 或者 号 来称呼自己的。比如王羲之写字,有时会署名“王羲之”,这就是用自己的名。而辛弃疾写词,有时会说“吾稼轩居士曰”,那就是用自己的号——稼轩。这是一种非常个性化、非常自信的自称方式,表明对自己的认可,对自己的风格定位。
还有一些称谓是跟着 身份 走的。比如老师对学生,有时会说“为师如何如何”。医生对病人,有时会说“贫僧”(如果他是僧医)或者直接用自己的名字。家里的主人会说“我”或者自己的名字,但对仆人可能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仆人对主人就复杂了,得自称 奴才 (男)或 奴婢 (女),这词儿一出来,那种依附、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立刻就有了,想想就觉得脖子凉飕飕的。
你说说,就 古代自己怎么称呼 这一个问题,牵扯出多少东西?社会地位、职业、年龄、性别、对话场合、甚至心情…… 简直是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把每个人都牢牢地框在里面。你不能随便乱说,说错了轻则失礼,重则惹祸。不像咱们现在,嘿,一句“我”走天下,多痛快!但也少了点味道,少了点儿那种字斟句酌、带着历史厚重感的交流。
所以下次看古装剧,听到角色们说着“ 在下 ”、“ 小女子 ”、“ 卑职 ”、“ 臣 ”(对皇帝自称)这些词儿的时候,别觉得光是咬文嚼字,那里面可藏着大乾坤呢。每句话,每个自称,都是他们在那个特定时代、特定情境下给自己打上的一个标签,一个定位。那不是简简单单一个代词,那是他们如何在社会里立足、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找到自己位置的一种语言表达。有时候想想,咱们现在用词儿是不是太粗糙了点?少了很多微妙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当然了,要真回到古代,让咱们像他们那样说,估计一天下来舌头都得打结。但了解了解,总归是好的,起码知道,那些古人啊,连称呼自己这件事,都玩出了花儿,玩出了学问,玩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藏在这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甚至是一个小小的自称里,却能窥见整个时代的风骨。啧啧,有意思!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