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报到那天,热浪混着新生们略显局促的脚步声,还有空气里弥漫的陌生感。我拖着箱子,眼神飘忽地四处打量,心里既兴奋又慌张。最让我脑子打结的,是那些来迎新的,或是穿梭在校园里的高年级身影——他们就是传说中的 学长 学姐啊!见到他们,我第一反应不是求助(尽管很需要),而是:天呐,我该 怎么称呼学长 ?!
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好笑?不就是个称呼嘛,多大点儿事儿!可对于一个刚从高中那个相对简单的生态圈跳出来的新生来说,它,真!的!是!个!问!题!在高中,大家年龄相仿,名字随便喊,或者带个外号,没那么多讲究。但大学,“学长”这个词自带了一种光环,一种微妙的等级感(虽然可能人家自己没觉得)。你叫对了,皆大欢喜,顺顺利利展开对话;你叫错了,或者叫得不合适,那尴尬能瞬间凝固空气,简直想原地消失。所以,摸索 怎么称呼学长 ,简直是大学社交的第一道坎儿,得迈过去!
最最最保险、绝不会出错的招数,请记牢:直接叫“学长”。没错,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但它好用啊!尤其是在刚认识、你知道对方是高年级但连名字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或者在大庭广众之下需要寻求帮助时,一句带着点儿尊敬和谦逊的“学长好!”或是“请问这位学长…”,绝对是通行证。它就像社交里的“标准普通话”,走到哪儿都能用,安全系数满分。当然,它的缺点嘛,就像前面说的,有点儿…“制式化”,略显生疏。如果你想拉近距离,这招就不够了。

那升级版呢?带姓氏的“X学长”。比如,你知道他姓王,就叫“王学长”。这通常意味着你们已经有过至少一两次正式接触,比如社团面试时他介绍了自己,或者在某个活动里交换了信息。叫“X学长”,显得你记住了他的名字,对人家的基本信息有印象,比单纯的“学长”多了那么一丁点儿人情味儿。这种称呼在社团、学生会、或者导师课题组等半正式场合非常普遍和恰当。它既表达了对学长身份的尊重,又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了不同的个体。但请务必确定你没叫错姓!我有朋友就经历过,对着一个完全不姓李的学长毕恭毕敬地叫了半天“李学长”,场面一度非常…呃…精彩。
好了,接下来进入“高风险区”——直呼其名。各位新生朋友,请注意!这个操作不是不行,但得满足几个非常苛刻的条件。首先,你们的关系必须达到一个相当亲密的程度,私下里能一起吃饭喝酒吐槽,或者在某个小圈子里混得特熟。其次,最重要的!他本人明确表示过让你这么叫,或者你们周围的朋友都这么叫,并且他对此没有任何不适。别刚认识人家,甚至还没怎么说过话,就蹦出一句“嗨,[名字]!”。那在很多学长看来,轻则觉得你没礼貌,重则觉得你情商低到没救了。人家辛苦建立起来的“学长”气场,瞬间就被你瓦解了,换谁都不舒服。我在学校里见过少数敢这么叫的,无一例外都是跟学长混得跟亲兄弟姐妹一样,而且那个学长本身也特别随和开朗,不介意这些虚礼。作为刚入学的萌新,劝你一句:三思而后行,实在把握不准就别冒险。
再说说昵称。能叫学长昵称的时候,恭喜你,你已经成功打入他核心社交圈的边缘,甚至内部了!昵称嘛,五花八门,可能是名字的某个字叠词,可能是外号,可能是某个梗的产物。叫昵称能迅速拉近距离,显得非常亲切,有种“自己人”的感觉。但昵称的使用场景通常更私密,更 informal(非正式)。而且,一个学长可能有好几个昵称,在不同的朋友圈子里用。你得搞清楚你在的这个圈子是叫哪个,或者这个昵称有没有什么“禁忌”。更更重要的是,昵称通常是需要“授权”或者“默许”的。别自己听别人叫了一耳朵,就兴冲冲地对着学长喊他的小名儿,结果人家根本不熟你,那画面,想想都脚趾抠地。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特定场景下的称呼。比如,如果学长在某个组织里有职务,他是你们社团的社长,学生会的主席,某个部的部长,或者某个实验室的负责人。在处理相关事务时,直接叫他的职务是既专业又尊重的表现。“刘部长您好,关于上次活动报销…”这听着就比“那个…刘学长…报销的事儿…”要靠谱得多,对吧?出了这个工作场景,私下里见面,你们关系有多近,再选择更生活化的称呼。但至少在职务范围内,用职务称呼,错不了。
说到底,关于 怎么称呼学长 这事儿,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它太依赖于具体的语境、你和学长之间的关系、以及你们学校甚至你们那个小圈子的习惯了。我刚进大学那会儿,也是小心翼翼地观察,生怕说错一个字。看到别人叫得亲热,心里羡慕又不敢模仿。有时候听到学长让别人直接叫名字,我都惊掉下巴,觉得“哇,这关系得有多好啊!” 慢慢地,我发现这就像一场大型的真人社交游戏,你需要不断地试探、调整。
有个学姐告诉我一个 窍门 :观察!特别要观察比你高一届的学长学姐是怎么称呼更高年级的学长的。他们是你的“前辈”,他们的称呼习惯往往能反映出这个圈子的普遍规则。再就是听!听学长们互相之间是怎么称呼的,听他们怎么回应别人对他们的称呼。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
如果实在不确定,又想快点拉近关系,还有一个方法,听着可能有点儿“直男”,但真的有效——直接问!找个比较轻松的场合,跟学长聊几句,然后可以很自然地问一句:“学长,我看大家对您的称呼好像不太一样,我平时该怎么称呼您比较合适呀?” 或者更俏皮一点:“学长,您有没有什么偏爱的称呼呀?想学学怎么叫才显得我们熟!” 绝大多数学长听到这种问题,非但不会觉得冒犯,反而会觉得你这人挺真诚、挺想融入的。他们会告诉你他们习惯的称呼,或者干脆让你随便叫,甚至开玩笑地说个昵称。这一问,不仅解决了称呼问题,还是一个很好的打开话匣子的机会。
不过话说回来,也别对“称呼”这件事过度焦虑。一个称呼,确实是第一印象的一部分,能帮助你更快地入门。但学长们最终记住你、愿意帮助你、跟你建立友谊,靠的绝对不是你叫得有多“标准”,而是你这个人本身的闪光点:你的真诚、你的礼貌、你的热情、你靠谱的程度。你对人尊重,乐于助人,积极向上,就算偶尔叫错个称呼,人家也不会太放在心上。相反,如果你嘴上叫得再好听,做起事来马马虎虎,待人接物敷衍傲慢,那再怎么 称呼学长 ,人家也只会跟你保持距离。
所以,新生们,别被“ 怎么称呼学长 ”这个问题吓倒了。把它当作是大学社交的第一道小测试。从安全的“学长”开始,多观察,多倾听,大胆地去问,根据你和学长关系的深浅,慢慢调整你的称呼。记住,每一次称呼,都是一次微小的互动,它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承载着你传递出的善意和尊重。放轻松,去和你的学长们交流吧,你会发现他们大多都很友好,很乐意帮助你们这些“后浪”适应新环境的。祝你们在大学里,不仅能找到合适的称呼,更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引路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