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挺有意思的,每次啊,只要一听到跟自己一样姓的——比如我,姓张——心里总会咯噔一下,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切”感,或者说是好奇?哎呀,那感觉,就像走在街上突然看到一个背影特别像认识的人,总想多看两眼。可真要迎面碰上,尤其还是个陌生人,问题就来了:这 同姓的怎么称呼 呢?是不是就该套近乎,喊一声“张哥”、“张姐”啥的?别急别急,这事儿啊,可没那么简单粗暴,里头门道可多了去。
首先,最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你压根不认识人家,就偶然知道ta跟你一个姓。路上擦肩而过,会议上听人自我介绍,或者点个外卖看到骑手姓张……这种时候, 姓氏 的作用仅仅是个信息点,跟你怎么 称呼 人家没半毛钱关系。你不会因为他姓张就特殊对待呀,对陌生人,我们有最基本的礼貌称呼体系:不知道姓名就用“你好”、“麻烦您”、“请问”;知道全名,如果场合正式,就带上职务或者笼统的尊称,比如“张先生”、“张女士”——你看,这里“先生”、“女士”才是称呼,姓氏只是个前缀。所以啊,光知道同姓,是完全不够让你决定怎么开口的。
那要是稍微有点儿接触了呢?比如新来的同事、某个活动里分到一组的伙伴。大家都是张姓,这下总该有点说道了吧?嗯,确实会有说道,但往往不是直接喊你“张哥”还是“张弟”。刚开始,通常还是挺规矩的,如果对方有职务,那肯定优先喊职务,“张总”、“张工”、“张老师”。这是职场、专业场合的通行证, 尊重 为上,跟是不是同姓没关系。如果大家职位差不多,或者没啥明确职务,年纪看着跟你差不多的,可能就直接喊全名了。再熟一点儿,或者对方比你年长,你觉得喊全名有点儿生分,喊职务又没必要,那这时候,“张哥”、“张姐”就可能冒出来了。注意,这个“哥”、“姐”不是因为你们同姓才这么叫,而是根据对方的 年龄 或者说是给你的 感觉 (是不是值得你喊哥姐)来的。就像我平时喊很多不同姓的同事朋友,也会喊“王哥”、“李姐”啊,对吧?同姓在这里,更多时候是打开话匣子的一个小小契机:“哎呀,你也姓张啊,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呀!”之类的玩笑话,拉近点儿距离,但具体的 称呼 ,还是跟着 实际关系 走的。

不过,要说到 同姓 对 称呼 真正有决定性影响的地方,那可就得深入到“ 家 ”的范畴了,尤其是在比较讲究宗族观念的地方或者大家族内部。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词儿,就是 辈分 。哎呀,这辈分啊,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有时候你明明比眼前这人年纪大一轮,但因为你们在家族 族谱 里排的辈分不一样,你可能还得管个比你年轻得多的叫“叔叔”或者“姑姑”。这种时候,同姓是你们构成这个大家族的基础,而 辈分 是决定你怎么 称呼 对方的唯一标准。什么大伯、二姑、三爷爷、四奶奶、五叔、六婶、七大爷、八大娘……这可不是乱叫的,都是严格按照血缘远近和辈分高低来的。就算你们之间隔了几房,甚至平时都不怎么走动,真到了家族聚会,或者托人情打听到了这层关系,知道了辈分,那个 称呼 是跑不掉的。你不能说“哎呀,虽然您是我大爷,但您看您才五十,我七十了,我还是喊您老弟吧?”那是要被长辈们拿拐杖敲头的!在这种场合, 同姓 是因为你们属于同一个 宗族 ,而 称呼 则是维系宗族 秩序 、体现 血脉 传承的关键。是“张家”的,然后按 辈分 排,该叫啥叫啥。
那有没有那种,因为同姓,就直接喊 名字 的呢?也有。但这不是常态,需要非常非常特殊的前提。比如,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发小,恰好同姓,那可能小时候就直接喊大名或者小名了,长大了习惯成自然。或者在学校里,老师喊学生,有时候会带上姓,“张小明”、“李华”,但这不是因为同姓才带姓,而是为了区分班里可能有的同名同学。而且这也不是 称呼 对方“张”本身,而是“张小明”这个整体。
还有一些比较微妙的、带有江湖气或者地域色彩的 称呼 方式。比如某些行业里,大家为了显得亲近或者划分圈子,可能会直接以姓相称,前面加个“老”或者“大”或者“小”,像“老张”、“大张”、“小张”。这个“老张”、“大张”、“小张”怎么区分呢?通常是按 年龄 或者在圈子里的 资历 、 地位 来的。年纪大、资历深或者地位高的是“老张”、“大张”,年纪轻、资历浅的是“小张”。你看,即使是这种看似简单粗暴的叫法,里头掺杂的依然是 年龄 、 资历 、 地位 这些因素,同姓只是提供了一个使用这种句式的可能性。你很少会去喊一个初次见面的、西装革履的正式场合认识的同姓陌生人“老张”,那显得非常不礼貌,甚至有点儿冒犯。但如果是街边下棋的大爷,一听都姓张,聊得来劲儿了,相互喊句“老张”,那感觉立刻就不一样了,透着股亲热和熟络。
所以总结一下, 同姓的怎么称呼 ?这问题看着简单,背后牵扯的复杂程度超出想象。它绝不是因为你我同姓,我就该怎么叫你,或者你就该怎么叫我。核心逻辑是: 称呼 是用来界定和表达 人际关系 的。同姓只是你们可能存在某种关系(远亲、近邻、同一社群等)的一个提示,但具体是什么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应该如何用 称呼 来体现,则是由更深层的因素决定的:
- 你们是否认识? (陌生人还是熟人)
- 你们之间的具体关系是什么? (亲戚、朋友、同事、同学、上下级、师生、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等)
- 你们的年龄差异如何?
- 你们的辈分关系如何? (尤其在家族内部,这是金标准)
- 所处的社交场合是什么? (正式还是非正式、职场还是家庭、网络还是现实)
- 地域文化和社群习惯如何?
你看,要考虑的维度太多了。有时候,最稳妥的方式反而是避开直接用姓来称呼,而是用更通用的方式:不知道怎么叫就问,“请问我该怎么称呼您?”或者先听听别人怎么叫ta, 模仿 一下。
对我来说,遇到同姓的人,那份最初的“哎呀,你也姓张”的好奇和隐约的亲切感是很真实的。它就像一个无形的引子,让你们比遇到其他姓氏的陌生人多了那么一丁点儿可能性去建立联系。但能不能建立联系,以及一旦建立了联系该怎么 称呼 ,那是后话,需要靠后续的互动和了解来决定。绝对不能想当然地就套近乎,把一个素不相识的同姓者直接拉进“哥俩好”或者“一家人”的 称呼 体系里。那不叫亲切,那叫没分寸。
所以下次再遇到同姓的人,别光顾着琢磨是不是该喊“哥”还是“姐”了。先看场合,看关系,听别人怎么叫,实在不确定就问问。 同姓 是个有趣的巧合,是缘分的一点点苗头,但 称呼 嘛,得讲究,得 尊重 ,得符合你们实实在在的 人际关系 。这大概,就是这件“小事儿”里头藏着的大智慧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