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约稿、合作:怎么称呼编辑是门学问,聊聊我的经验。

第一次给编辑发邮件,那真是个让人手心冒汗的时刻。写完了自认为还算拿得出手的稿子,满怀忐忑地点开邮箱,“收件人”填上,主题写好,正文……正文开头第一行, 怎么称呼编辑 ?这仨字儿就像个绊马索,横在那儿,硬生生地卡住了我。叫 “编辑” ?感觉太直白,像喊了个工种。叫 “XX编辑” ?姓氏得查清楚,错了多尴尬,而且听着有点生硬。叫 “老师” ?编辑算老师吗?虽然他们确实能教你很多东西,但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尊称吗?心里七上八下的,一个称呼都能让我犯上半天嘀咕。

这事儿吧,听着像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细节,可它折射出的东西,远比字面意思复杂。你想啊,你给编辑发邮件、打电话、甚至以后有机会见面,第一句话里的那个 称呼 ,就是你留给对方的第一张名片。它瞬间就能传达出你的态度——你是礼貌、专业,还是随意、没谱儿,甚至有点儿……不靠谱。它关乎尊重,关乎你是把对方当作一个拥有专业能力并值得敬重的人,还是仅仅一个处理你稿件的“工具人”。别小看这层意思,在内容行业里,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很多时候是能成为战友的,互相成就的那种。一个好的开始,从一个恰当的 称呼 起步,真的太重要了。

咱挨个儿掰扯掰扯那些常见的 称呼 方式,以及我在这些年摸爬滚打中,感受到的一些潜规则和个人偏好。

投稿、约稿、合作:怎么称呼编辑是门学问,聊聊我的经验。

“X老师” ——这个大概是流传最广、也是最安全的一种叫法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编辑,文学的、社科的、科技的、时尚的,甚至网络平台的运营编辑,开口叫一声 “老师” ,基本上不会出错。为啥呢?你想,编辑这个职业,它除了审稿、改稿这些技术活儿,很大程度上还在做着知识的传播、内容的把关。他们对某个领域可能有深入的研究,或者在文字表达上有独到的功力,从作者的角度看,他们确实能在专业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叫一声 “老师” ,既表达了对对方专业性的认可,也包含了对他们辛勤工作的尊重。这种叫法,有点像学校里对老师的尊敬延续到了职场。在我刚入行、完全不确定怎么叫的时候, “X老师” 是我用得最多的一个 称呼 。保险、稳妥,挑不出啥毛病。但要说缺点嘛,有时候觉得有点儿……怎么说呢,有点儿“万能”到缺乏点儿个性?不过,安全第一嘛,尤其在你不了解对方喜好的情况下。

“XX编辑” ——这是另一种非常规范和专业的 称呼 。比如对方姓张,你可以叫 “张编辑” ;姓李,就叫 “李编辑” 。这种叫法直接点明了对方的身份和职业,非常正式,尤其适用于初次联系、官方邮件往来,或者在一些比较严肃的场合。它传递出一种公事公办、严谨认真的态度。我第一次给传统出版社投稿时,邮件里用的就是这种 称呼 。心里想着:我是来谈正事的,咱得显得专业。用 “XX编辑” ,能让人觉得你懂规矩,知道对方的职位。但是,如果你们后续的交流变得频繁,甚至私下里在微信上沟通,还一口一个 “XX编辑” ,是不是会显得有点儿……太端着了?就像两个人明明已经很熟了,聊天还总用敬语,感觉中间隔着点儿什么。所以,这个 称呼 更适合作为一种“开场白”或者在特定场合使用。

“X先生/女士” ——这种叫法在商务场合更常见,也非常礼貌。用在编辑身上当然也没问题,尤其是如果你不确定对方是不是习惯被叫 “老师” 的时候。它也是一种安全的、通用的 称呼 。不过,就像前面说的,在内容和出版这个圈子里, “老师” 这个词自带一种亲切又敬重的滤镜,有时候 “先生/女士” 相比之下,就显得稍稍有点儿……距离感?但如果对方的邮件签名就是“XX先生/女士”,或者你发现他们公司的文化偏向更商务化,用这个 称呼 就完全没问题。观察对方的习惯,永远是最高级的社交技巧。

“您好”/“您” ——有些人发邮件或信息,开头只写个“您好”,然后直接进入正文。或者在正文里通篇用“您”来代替具体 称呼 。这种呢,不能说错,总比上来就“嗨!”或者没头没脑说事强。它至少表达了基本的礼貌。但总感觉少了点儿人情味,也显得你好像不知道怎么 称呼 对方,或者懒得花心思去想。在需要建立更深层次 合作 关系时,这种略显单薄的 称呼 方式,可能不会给你加分。

“X哥/X姐” ——啊,这个 称呼 就是个雷区,但也是个充满诱惑的区域。叫对了,感觉瞬间拉近距离,好像认识很久的老朋友;叫错了,那真是比叫名字还尴尬,分分钟可能被对方在心里画个叉。这种 称呼 通常只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你们已经认识很久,关系相当熟络,平时私下里也这么打趣地叫;二是对方明确表示可以这么叫,比如“别老师老师的,叫我老王就行”;三是你在一个非常随意、去中心化的网络社区,大家普遍用昵称或更亲切的叫法。否则,在正式 投稿 合作 初期,千万别冒这个险!你根本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年龄(叫老了尴尬),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喜欢这种“套近乎”的方式。编辑也是人,有自己的性格和喜好,有些人喜欢公私分明,不喜欢工作场合被叫得像自家亲戚。这 称呼 一旦用不好,会显得你非常轻浮、没规矩。我见过一些投稿的小年轻,上来就“X姐”,结果编辑内心OS估计是:咱很熟吗?所以,谨慎,再谨慎。

直接叫名字 ——这是比 “X哥/X姐” 更大的雷。除非对方说了“叫我小明就行”,否则绝对不能初次见面或 合作 初期就直呼其名。这简直是在挑战对方的底线,显得你完全不懂职场礼仪和基本的待人接物之道。

那到底 怎么称呼编辑 才是最优解呢?如果让我给个建议,我会说: 没有标准答案,但有通用原则

  1. 观察与学习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当你第一次联系编辑,先看看对方的邮件签名怎么写的?是“XX老师”,还是“XX编辑”,或者“XX(主编/责编)”?如果对方是回复你的邮件,看看他们在邮件里提到自己的时候(虽然不多见),或者看他们是如何 称呼 别人的?如果有可能,看看其他作者或同行 怎么称呼 这位编辑?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线索。
  2. 从最保险的开始 :初次 投稿 或联系,用 “X老师” “XX编辑” 基本不会错。这显示了你的尊重和专业。我个人倾向于 “X老师” 多一点,感觉更有人情味儿些。
  3. 根据互动调整 :如果和编辑的沟通越来越频繁,关系慢慢变得熟络,你可以留意对方的语气和风格。如果对方说话比较随意,甚至用了更亲切的自称,你可以考虑在后续的 沟通 中稍微调整 称呼 。比如,他总是用“我老张”自称,你可以在几次 沟通 后,试着问一句“我可以叫您张老师或者老张吗?”(当然,这句问话本身也需要勇气和看时机)。或者,你发现他回复微信时,语气完全是朋友式的,那 称呼 也可以慢慢变得更自然,但切记,再熟也是工作关系,基本的尊重底线不能破。
  4. 尊重是底色 :无论用什么 称呼 ,核心都是要传递出你的尊重。语气的谦逊,内容的条理,回复的及时,这些行为上的尊重,比一个 称呼 本身更有分量。
  5. 如果实在不确定 :用 “您好,[编辑姓名]” 或者 “尊敬的[编辑姓名]” 开头,然后在正文里更多地使用 “您” 字,虽然不完美,但也算一种应对方式。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特别好的编辑,她第一次回复我的邮件,签名是“XX(责编)”。我后面几次邮件都 称呼 她为“XX编辑”。几次 合作 下来,她有一次在微信上跟我说:“以后不用那么正式啦,大家都是一起做内容的,你叫我名字或者叫我X姐都行。”当时我心里一暖,觉得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这说明,有时候编辑自己是愿意建立更轻松 沟通 关系的,但作为作者,初期的保守和尊重是必须的,主动权得交给对方来放宽。

还有一次,我在一个行业活动上,看到几个作者围着一位我认识的编辑聊天。他们有的叫 “X老师” ,有的叫 “XX编辑” ,还有一个似乎关系特别好,叫的 “X姐” 。我在旁边默默观察,发现这位编辑对不同的 称呼 都应对自如,但看得出来,和叫“X姐”的那位,气场明显更亲切随意。这让我更加确信, 称呼 是关系的晴雨表,也是关系的助推器。

所以,你看, 怎么称呼编辑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里面藏着职场社交、人情练达的小心思。它不是死的规定,是活的艺术。多观察、多体会、多真诚。从一开始的有点儿小心翼翼,到后来的从容自然,这过程本身也是你和编辑建立信任、深化 合作 的一个缩影。别怕纠结,说明你在认真对待这段关系。只要心里装着尊重和专业,大多数时候,编辑是能感受到的。而一个恰当的 称呼 ,就是那个漂亮的开场白,它为你和编辑未来的 合作 铺下一条更平坦的路。这门学问,值得我们每个内容创作者好好琢磨琢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