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踏进大学校门那会儿,除了对陌生环境有点蒙圈,对即将开始的自由生活有点憧憬,最让我心头小小一颤、琢磨不透的,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导员”——全称辅导员。这人是谁?干啥的?以及最要命的,我该 怎么称呼导员 ?是不是跟中学班主任一个路数?还是有啥新的“江湖规矩”?当时真是抓瞎。
你可能觉得这事儿芝麻大点,犯得着写一整篇文章吗?嘿,你别说,有时候越是这种“小事”,越能把你搞得一头雾水,甚至留下那么一丢丢“初来乍到”的尴尬印记。而且,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称谓啊,它背后藏着的是你对师长最基本的尊重,也是你情商在线、适应环境的第一个小考场。
我记得我刚进大学那会儿,开学典礼前有个简短的年级会,第一次见到了我们的 导员 。一个看起来挺年轻的小哥哥(后来才知道也就比我们大几岁),站讲台上,嗓门不大,条理挺清晰。他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辅导员XXX,负责你们大一这一年的日常事务……”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没说“你们叫我什么都行”,也没说“以后就叫我XXX老师”。下面乌泱泱一群新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敢第一个出声叫他。那场面,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忍俊忍土。

那会大家私下里讨论,有人说就叫“辅导员”,有人说得叫“老师”,还有人直接说“叫X老师最保险”。最后大家达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先观察,先模仿。看看学长学姐怎么叫,看看其他同学怎么叫,再决定。这策略,说白了就是“随大流”,虽然不够个性,但安全系数那是杠杠的。
所以,第一个,也是最普遍、最不容易出错的称呼,绝对是“ 老师 ”。不管你的导员是刚毕业的萌新,还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也无论他/她的职位具体是啥(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老师…在学生语境下,很多时候都归到“老师”这个范畴里),叫一声“老师”,永远不会错。它代表着对对方身份的认可和基本的尊敬。你在校园里遇到任何一位教职工,叫一声“老师好”,基本都能顺利过渡,不掉链子。
再进阶一点点,也是我个人认为最恰当、最常用的一种,是“ 姓+老师 ”。比如导员姓王,你就叫“王老师”。这比单纯的“老师”更具体,更有指向性,也显得你更细心,知道人家的姓氏。你想想,导员手底下管着几十号甚至上百号学生,你要是每次都只喊“老师”,在办公室里一群人围着,他/她怎么知道你是在叫谁?加上姓,沟通效率瞬间提高,也显得你更有礼貌,不那么泛泛而谈。我后来跟导员交流,发邮件、微信请教问题,开口或者开头第一个词,几乎都是“王老师”或“李老师”。感觉自然又得体。
那“ 导员 ”或者“ 辅导员 ”这个称呼呢?它当然也是可以用的。尤其是在同学之间聊起:“咱们导员今天开会说了啥?”或者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甚至直接面对导员时,说“导员,这个表格怎么填?”也可以。但相比“老师”或“姓+老师”,它听起来可能稍欠一点点正式感,更像是在强调对方的工作职责,而不是一种基于师生关系的尊称。我发现很多时候,学生自己更倾向于用“导员”来指代,但在正式沟通或者初次见面时,还是“老师”或“姓+老师”更保险。有些导员自己也更习惯被称为“老师”。所以,如果你不确定,或者想表达更充分的尊重,前面两种称呼是首选。
有没有人直接叫名字?别闹!除非你的导员明确告诉你“哎呀别那么正式,你就叫我名字就行”,或者你们之间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比如参加同一个社团、项目,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且对方年龄确实跟你们差不多)建立了非常非常亲近、完全没有上下级关系的那种私人情谊,否则,千万不要直接叫名字。这是大学校园里非常非常大的一个禁忌。你觉得拉近距离,人家可能觉得你不懂规矩、没大没小。后果轻则印象分大打折扣,重则…反正没啥好处。
还有一个问题,啥时候可以用更轻松的称呼?比如有些导员特别亲切,喜欢跟学生打成一片。有时候听他们聊天,发现他们自己会说“哎呀,你们这帮小兔崽子”,或者学生会开玩笑地叫他们“X哥”、“X姐”(极少数情况)。但这玩意儿,太考验你的 察言观色 能力和对彼此关系的拿捏了。这就像职场里,你跟你老板能开什么程度的玩笑,完全取决于你老板是啥性格,以及你们日常怎么相处。风险系数太高,不是高手,建议别轻易尝试。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老老实实叫 “姓+老师” ,基本能应对绝大多数场面。
再说说啥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称呼。比如在一些正式场合,颁奖典礼、会议、有其他领导老师在场的时候,对导员的称呼要更严谨。这时候,“X老师”是最稳妥的选择。如果导员同时还有其他行政职务,比如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啥的,在更正式的场合,称呼头衔加上姓,比如“王主任”、“李书记”,会显得你更懂事,但这个通常出现在你跟对方打交道比较多,且对方职务比较高的情况下。对于 导员 这个身份,最普遍的还是“X老师”。
总之,关于 怎么称呼导员 这事儿,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答案,但有最保险、最推荐的做法。
我的个人建议排列组合是这样的:
- 日常沟通、邮件、微信、办公室请教 :首选“ 姓+老师 ”。礼貌、具体、正式又不过分疏远。
- 刚入学、不确定对方姓氏或者人比较多喊不出来 :先用“ 老师 ”。安全系数高。
- 同学之间谈论,或者在一些非常非正式的场合,且确认对方不介意 :可以使用“ 导员 ”或“ 辅导员 ”。
最最关键的,是你的态度。称呼只是一个载体,它传递的是你的真诚、你的尊重。一个发自内心、带着笑意的“王老师您好!”,绝对比一个敷衍了事、语气生硬的“老师…”来得让人舒服。
而且,别忘了 入乡随俗 。每个学校、每个学院、甚至每个导员都有自己的风格。有些学院文化比较严肃,那你就更要规规矩矩;有些地方可能氛围更轻松,你可以适度放松。多观察身边人,尤其是那些跟导员关系处理得不错的学长学姐,他们怎么称呼,你心里就有底了。
我当年就是这么摸索过来的。从一开始的有点怯生生喊“老师”,到后来自然而然地喊“王老师”,再到偶尔开玩笑地在心里 OS “咱们导员今天又发了十条通知…” 这整个过程,其实也是你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缩影。
别为了这事儿太过焦虑。大学里,导员是你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源和引路人。他们负责你的各种事务,从选课、奖助学金、入党、社团活动,到你的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大事小情都可能得找他们。跟导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一个恰当的称呼,就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
对了,还有一点,别忘了“您”这个字。无论是“X老师您好”、“老师您可以…”还是“导员您辛苦了”,加上一个“您”,能让你的表达瞬间多一份尊敬和谦逊。这绝对是加分项,而且不费劲儿。
所以,总结一下吧。如果你是新生,或者还没完全搞清楚状况,记住,最保险、最推荐的是“ 姓+老师 ”。如果你暂时不知道姓啥,或者场合适用,“ 老师 ”是备胎。至于其他的,等混熟了,摸清了导员的脾气和你们之间的关系定位再说。别一开始就想着“剑走偏锋”,走最稳的路,总是错不了。
毕竟,你跟导员的交集,可能贯穿你整个大学生涯。把第一印象处理好,绝对是划算的买卖。别让一个简单的称呼,成为你大学人际交往的第一个“滑铁卢”哦!勇敢一点,礼貌一点,大方一点,叫出那个合适的称谓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