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啊,这时间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一眨眼,当年那个跟在我屁股后面跑、嘴里“妈妈妈妈”喊个不停的小丫头,竟然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哎呀,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昨天还在给她扎小辫子,今天她就抱着一个更小更软乎乎的小人儿站在我面前了。心里头是高兴得没边儿,又有点儿恍惚,感觉自己好像一下子就“升级”了,到了一个新的“段位”。
紧接着来的就是那个最实际又最甜蜜的问题了—— 女儿的孩子怎么称呼 ?别小看这个问题,里头可藏着不少学问,更多的,是剪不断的血脉亲情和暖暖的家族记忆。
咱们老一辈儿啊,规规矩矩的, 女儿的孩子 ,那自然就是 外孙 或者 外孙女 嘛。这个“外”字,以前听着,好像总带着那么点儿距离感?毕竟女儿嫁出去了,跟男方姓,她的孩子在男方家是嫡亲,在我们娘家这边儿,总归是隔了一层。所以才有了“外”这个字,表示不是“内”孙。但这都是旧观念啦,起码在我这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当那个软乎乎、奶香奶香的小家伙第一次抱在我怀里的时候,我哪里还分什么“内”和“外”啊?那就是我的心肝宝贝!是我女儿拼尽全力、受了那么多辛苦才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小生命!那一刻,“外孙”这个词对我来说,早就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了,它变成了一种全新的、沉甸甸的爱和责任的代名词。是啊,是我的 外孙 ,是我的 外孙女 ,这个 称谓 ,连接着我和女儿,连接着我们整个家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当然了,传统的 称谓 是 外公 、 外婆 。这个,全国大多数地方都这么叫。但在很多北方地区,特别是我们那儿,更常用的 称谓 是“ 姥爷 ”和“ 姥姥 ”。我呀,从小就听着“姥爷”、“姥姥”长大的,觉得这两个词儿特别亲切,特别暖和,带着股子灶火气,带着股子泥土香,带着小时候趴在姥姥怀里闻到的那种特有的味道。所以当女儿问我,以后让孩子怎么叫您啊?我几乎想都没想就说:“叫 姥姥 !叫 姥爷 !”感觉这样才对味儿,才是我心里头最舒服、最熨帖的叫法。
你别说,这 称谓 的选择,有时候还真不是一件小事儿。它关乎着家庭内部成员的认同感,关乎着代际之间的 亲情 链接。我有个朋友,她家女儿嫁得远,和男方是不同省份的。男方那边儿习惯叫爷爷奶奶,而她家是叫姥姥姥爷。刚开始啊,两边儿还有点儿别扭,不知道该让孩子叫哪个。后来商量了一下,决定在女儿这边儿就叫姥姥姥爷,回男方家就叫爷爷奶奶。孩子们小,学得快,也分得清。这不也是挺好吗?多样化嘛,只要一家人商量好了,怎么叫都行,重要的是那份爱在,那份 亲情 在。
还有些年轻人,可能觉得“外孙”这个词儿里的“外”听着别扭,或者想更特别一点儿。我听说过有些家庭,压根儿就不让孩子叫“外公外婆”,而是让孩子直接叫爷爷奶奶,为了听着更“一家人”。这个嘛……我个人不是特别赞同。毕竟血缘关系摆在那儿,亲疏远近,不是一个 称谓 就能改变的。而且,“ 外公外婆 ”或者“ 姥姥姥爷 ”,它承载着女儿这边的 家族 记忆,是女儿娘家人的独特印记。这个印记,不应该轻易地抹去。让孩子知道,除了爸爸那边儿的亲人,妈妈这边儿也有深深爱着他们的 外公 、 外婆 (或 姥姥 、 姥爷 ),有外公外婆这边的 家族 ,有另一份同样浓烈的爱,这多重要啊!这能让孩子感受到更完整的爱,更丰富的 家族 背景。
当然了,除了这些正式的、或者说比较传统的 称谓 ,日常生活中,小家伙的小名儿可能叫得更多。我家小外孙女啊,有个特别可爱的乳名,我们平时都叫她小团子,或者小皮猴(因为她太调皮了)。“姥姥”、“姥爷”有时候会和小名儿结合起来叫,比如“小团子姥姥抱抱!”或者“小皮猴找姥爷玩儿!”这都无所谓啊, 称谓 不过是个符号,后头跟着的那声奶声奶气的呼唤,那带着信任、带着依赖的小眼神儿,才是最最要紧、最最动人的。
我还记得第一次教她叫“姥姥”的情景。我抱着她,指着自己,一遍一遍地、特别温柔地说:“姥——姥,叫——姥——姥。”她呀,就盯着我的嘴看,小嘴巴学着我的样子动啊动,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音节。那时候,我心里真是急切又期待,又怕吓着她,又怕她不肯叫。那种心情,啊,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有点儿紧张。终于,有一天,她突然冲我咧嘴一笑,含混不清地发出一个音:“唠……唠……”!天哪!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差点儿掉下来!那声音虽然不标准,却是世界上最最美妙的音乐!是她对我这个 称谓 的第一次回应,是她承认了我们之间这份特殊的、从女儿那里延续过来的血脉连接!
后来她大一点儿了,叫“姥姥”、“姥爷”就越来越清晰了。她一蹦一跳地跑过来,张开小胳膊喊“姥姥!抱!”或者冲着看报纸的我说“姥爷!陪我玩儿!”。那些声音,那些画面,就像刻在脑子里一样,永远都那么鲜活,那么温暖。这些 称谓 ,不仅仅是符号,它们是一次次拥抱,是一声声欢笑,是一起读过的绘本,是一起堆过的积木,是一起在小区里散步时她小手紧紧抓着我的手指的感觉。它们是生活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沉甸甸的爱。
所以啊,要说 女儿的孩子怎么称呼 ,我觉得吧,最根本的答案其实特简单:怎么叫都行,只要里头满满当当装着爱。 外孙 也好, 外孙女 也好, 姥姥 也好, 姥爷 也好, 外公 也好, 外婆 也好,甚至是非正式的小名儿,它们都是 亲情 的载体,是 家族 新成员到来的宣告,是生命延续的喜悦。这个 称谓 的选择和使用过程,其实也是我们这些新晋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重新适应自己新角色的过程,是和这个小生命建立独一无二连接的过程。
别去纠结什么“外”不“外”的了,也别太拘泥于形式。坐下来,一家人好好聊聊,看看哪种 称谓 让大家最舒服,最亲切。最重要的是,当那个小小的身影出现在你生命里的时候,你感受到的那份无与伦比的喜悦和爱,然后把这份爱通过那个 称谓 传递给他。教会他叫你,回应他的呼唤,陪着他长大,给他你的温暖和支持。这,才是 女儿的孩子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的最终,也是最有意义的答案。至于具体叫什么?那不过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罢了。我的小团子、我的小皮猴,她的“姥姥”,永远在这里,永远爱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