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啊,夜深人静,捧着一本线装书,或者盯着手机里那些老掉牙的剧,脑子里会忽然冒出个念头——要是真穿回去了,我这嘴里的“我”字,还能那么顺溜儿地往外蹦吗? 古代的我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真掰扯起来,还挺有意思的,甚至有点儿把我给难住了。
你想啊,现在多简单,张嘴就是“我”、“我”、“我”。可在那个规矩比天大的年月,称呼自己,那可不是件能随随便便的事儿。得看你是谁,你在哪儿,你跟谁说话,说的是啥事儿。简直跟玩儿变脸似的,称呼瞬间能变个好几种。就拿我自己来说,搁现代,我可以是“小王”(朋友叫),“王老师”(学生叫),“王总”(合作伙伴叫),“哎,那谁”(不认识的人叫)。但这都是别人对我的称呼。我自己称呼自己,永远就一个字——“我”。
可在古代,嘿,门道儿多了去了。最最基本的,你得知道“我”并不是唯一选择。甚至在很多场合,“我”字是有点儿“直白”甚至“冒犯”的。尤其是在正式场合、等级森严的对话里。

想想那些历史书上、古装剧里的对话。皇帝老儿从来不说“我”啊,他自称“朕”。这“朕”字,打秦始皇那会儿起就独家注册了,是皇帝的专利,别人敢用就是掉脑袋的事儿。所以啊,要是真穿回去,见着皇上您可千万别来一句“朕觉得……”,那真是嫌自己命太长了。
那臣子呢?他们见着皇上得自称“臣”。或者更谦卑点儿,“奴才”。尤其是在清朝,满族统治下,“奴才”这个称呼真是流行得可怕,包衣也好,旗人也罢,对皇帝自称“奴才”那是常态。汉臣呢,一开始还有点儿别扭,但时间长了,为了表忠心,也跟着叫起来了。所以啊,要是穿到清宫戏里,想给皇上请安,记得是“奴才给皇上请安”。可别学现代人喊“我给您请安”,那场面,想想都尬。
再说王爷、亲王啥的,他们对皇上自称“臣”,或者更亲近点的叫法,比如“儿臣”(如果是皇子)。但在自己府里或者对外,他们可就威风多了。自称“本王”或者“孤王”。当然,“孤王”听起来更苦逼一点,像那种没什么实权或者心情不好的王爷才爱说。
那普通的官员呢?他们对皇上自称“臣”,对下属呢?可以自称“本官”。你看那些审案子的,往惊堂木一拍:“本官问你!”那架势,多有范儿。
再往下,读书人、老百姓呢?这就更复杂了。
士大夫阶层,讲究一个谦逊。他们自称的方式五花八门。有时候叫自己的名字,比如“某(mǒu)”,比如“某觉得此事不妥”。有时候叫自己的字,比如“小明觉得……”,如果他字叫小明的话。有时候叫自己的号,比如辛弃疾自称“老夫”。有时候甚至叫自己的别称,比如苏轼自称“东坡居士”。这跟他们平时写诗作文的习惯有关,在文章里常用自己的字号来代替“我”。
还有更文雅的自称,比如“小生”(年轻读书人),“晚生”(后辈对前辈),“不才”(自谦)。你看《红楼梦》里,贾宝玉在刘姥姥面前就称“我”,但在贾政面前可能就得用别的称呼,甚至直接省去主语,只说动作或感受。
妇女呢?未婚的叫“小女子”,已婚的叫“妾身”(对丈夫或比丈夫身份高的人)、“奴家”(带点儿吴侬软语的妩媚劲儿,小说戏曲里常见),或者更正式地对长辈自称“儿”(女儿对父母),“媳妇”(儿媳对公婆)。身份高的女性,比如皇后,在皇帝面前自称“臣妾”,私底下可能自称“本宫”。太后自称“哀家”(如果皇帝死了)。
平头老百姓呢?他们对官府、对贵人,自称“小的”、“草民”、“小人”。在家里呢?可能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跟现代人差不多,直接用“我”。但跟长辈说话,可能也会更谦逊,用“儿”、“女”之类的。比如“儿听母亲的”,而不是“我听母亲的”。
还有一些跟年龄、身份、地位相关的自称。比如老人对晚辈自称“老夫”、“老身”。晚辈对长辈自称“小子”、“孩儿”。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古人更喜欢用一种“ 代称 ”的方式来指代自己,避免直接说“我”。比如:“愚以为……”(我认为),“鄙人……”(自谦),“在下……”(江湖人士常用),“区区……”(还是自谦),“仆……”(古代男性奴仆或自谦),“予……”(比较文雅的“我”),“吾……”(比较古老,也更正式或表达情感强烈时用)。
这些称呼,每一个字眼背后,都藏着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他想营造的语气和氛围。你想想,同样是表达“我认为”,说“朕以为”那是圣旨,说“臣以为”那是建议,说“草民以为”那是冒死进言,说“愚以为”那是谦逊,说“在下以为”那是江湖规矩。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所以,如果真有机会穿越回去,我这现代人的“我”字,还真得赶紧收起来,好好学学当地的“语言习惯”。这就像你去一个新公司,得学新的企业文化和内部称呼一样。你说你一个新来的,张嘴就叫老板“老王”,那不是找抽吗?古代更是这样,规矩森严得多。
学古代的自称,其实学的是一种生存智慧,一种社交礼仪,一种文化符号。它不仅仅是换个词儿那么简单,它要求你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以及与对话者的关系。它是一种融入,一种伪装,也是一种尊重。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现代人穿越回去,在皇宫里,面对着九五之尊,一不小心脱口而出:“嗨,皇帝,我……”估计还没等下文呢,侍卫的刀就架脖子上了。或者在街上,一个平民老百姓,见了官员,大咧咧地说:“喂,官儿,我问你个事儿!”估计轻则挨板子,重则蹲大狱。
所以啊, 古代的我怎么称呼 ?答案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而是一个复杂的语境系统。它提醒我们,语言是活的,是会变的,更是深深植根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土壤中的。每一个“我”字,在不同的时代,都承载着不一样的分量和含义。
对我个人而言,探究这个话题,就像是扒开历史的一角,窥探古人的生活碎片。它让我更能理解那些古籍、那些戏剧里人物的对白,不再觉得他们说话“怪里怪气”的。原来那不是怪,那是他们的日常,是他们遵循的礼仪。
或许,这种复杂的自称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古人的思维方式。他们可能更习惯于从“我”以外的角度去思考,更注重群体关系和等级秩序,而不是像现代人这样,极端强调个体的“我”。
当然,随着历史的进程,很多古老的自称方式已经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只留下一些痕迹在文献中。现代社会,我们追求平等、简洁,所以“我”字一家独大,通行无阻。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的称谓系统就没有价值了。它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了解我们祖先生活方式的一扇窗户。
下次再看古装剧,或者读古文,不妨多留意一下里面的人物是怎么称呼自己的。你会发现,那不仅仅是台词,那是一个个鲜活的古人在用他们的语言,向我们讲述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的故事。而当我们思考“ 古代的我怎么称呼 ”时,我们其实也在思考,不同时代的人如何定义自我,如何在社会中定位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不是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