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啊,这事儿说起来,可没电视里演得那么简单,动不动就是一句“爱卿”。你要真以为 皇上 对所有 大臣 都这么叫,那你就太小瞧了紫禁城里那些弯弯绕绕、人情世故了。 皇上 称呼 大臣 ,这可不是随口叫的,里头讲究大着呢,可以说是权力、信任、亲疏远近,甚至一个 大臣 未来是飞黄腾达还是脑袋搬家,都能从这称呼里品出点味儿来。
首先最普遍、最正式、最不容易出错的,那肯定得是按着官职来。比如你是吏部 尚书 ,那 皇上 叫你就多半是“吏部 尚书 ”,或者直呼其官职加上姓,比如“王 尚书 ”。你是礼部 侍郎 ,那就叫“礼部 侍郎 ”或“赵 侍郎 ”。进了军机处,身份那就不一样了, 军机大臣 多金贵啊,一般就称呼“某某 军机大臣 ”,或者更常见的,直接叫 某某 “大学士”,比如张廷玉,那是响当当的张 大学士 。这种称呼,是规矩,是体现你职责所在,也是给别人听的——瞧见没,这位爷是管什么的,分量几何。在正式场合,比如朝会,或者有外人在场的时候, 皇上 通常都会用这种带着官衔的称呼,显得庄重,也明确地位。
但你要说私底下呢?或者 皇上 跟某个 大臣 关系特别近、特别信任呢?那称呼可就活泛多了,这才真正见人心。“爱卿”当然有,但绝对不是滥用的。什么人能被叫“爱卿”?那得是 皇上 觉得你办事得力、忠心耿耿、肱骨之臣那一类的。而且,“爱卿”前面常常还会带点儿别的修饰,比如“老爱卿”。嘿,这“老”字可不是随便加的,得是资历深、年纪大, 皇上 又比较倚重的元老级人物,像乾隆叫刘墉、纪晓岚可能偶尔就会带个“老”字,虽然纪晓岚年纪不见得真老,但那是带着一种亲切或者说拉近距离的意思。叫“卿家”也是差不多的意思,略微比“爱卿”正式一点点,但也是比较亲近的称呼。

还有直接叫姓氏的。比如“刘统勋”, 皇上 心情好的时候可能叫“刘卿”,再亲近点,或者语气重一点的时候,可能就直接叫“刘统勋”或者“刘文正公”(这是谥号,死后追封的,但活着的时候也可能被尊称)。你要是听见 皇上 直呼 大臣 的名讳,那可得小心了,除非是极少数 皇上 特别宠信,到了可以不那么讲规矩的地步,不然,直呼其名往往带着责备甚至怒气。想那多少 大臣 ,一听 皇上 在朝堂上突然连名带姓地喊自己,腿肚子都得哆嗦。
有时候,称呼还跟 大臣 的背景有关。比如宗室亲王,如果同时又兼任了重要 大臣 的职务,那 皇上 通常还是会优先称呼其爵位,比如“恭亲王”、“庆亲王”。这是因为亲王的身份本身就很高贵,是皇族内部的称谓体系,比一般的 大臣 官职要特殊得多。当然,如果关系特别铁,私下里兄弟之间那种称呼也不是不可能,但那是绝密场合了,外人哪儿听得着去。
更特别的,是 皇上 可能给某些 大臣 赐字或者赐号,然后以此相称。这可是莫大的荣宠!说明 皇上 把你当心腹中的心腹了,连你的名字都要过问,甚至亲自赐予,然后用这个专属的称谓来叫你。这种例子历史上虽然不多,但每一次出现都说明君臣关系达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高度。
还有一种,是带有戏谑或者更私人色彩的称呼,但这得看是什么 皇上 、对什么 大臣 了。比如康熙 皇上 对索额图、明珠那样,虽然最后闹得不愉快,但在他们得宠的时候,私底下有没有一些更随意的称呼?史书上未必会直白写,但你想想,那些君臣朝夕相处,又岂会只有冰冷的官职?只不过,这种称呼是双刃剑,用好了是恩宠,用不好,比如过于得意忘形,那离倒霉也就不远了。
称呼的变化,有时候就是风向标。今天还叫你“某某 大学士 ”,语气里带着敬重;过几天变成“某某”,语气里多了点随便;再过一阵,也许就变成了带着训斥的“你这奴才!”(虽然“奴才”是更复杂的自称,但 皇上 用来骂人也是有的)。从正式到亲切,再到疏远甚至厌恶,称谓的变迁,就是这个 大臣 在 皇上 心里分量和地位跌宕起伏的最直观表现。
想想那些影视剧里, 皇上 跟纪晓岚、和珅斗嘴,动不动“老纪啊”、“和胖子啊”,逗趣得很。那种称呼,在现实的历史里,尤其是在规矩森严的清宫,概率极低。就算有,那也是在绝对私密、绝对信任的环境下,而且多半是 皇上 用来测试或者玩弄 大臣 的一种手段。真正的朝堂上,君臣之间,那气氛是相当凝重的,称呼是权力等级的体现,不是家长里短的闲聊。
所以啊,下次你看戏的时候,别光听着“爱卿”觉得好玩。琢磨琢磨,这个 皇上 为什么这么叫这位 大臣 ?是对他的肯定?是拉拢?是敲打?还是仅仅因为在演戏呢?每一个称谓背后,都藏着 皇上 的心思,藏着 大臣 的命运,更藏着那个时代独有的,带着血雨腥风和权谋算计的味道。那不仅仅是几个字,那是历史的切片,是人性的缩影。别小看了这“怎么称呼”里的学问,大着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