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宫里的称谓啊,门道可多了去了。尤其是那位站在权力金字塔尖儿上的女人—— 太后 。她怎么称呼自己?这个问题,乍一听简单,细想起来,里头藏着的味道可复杂了。你想啊,她不再是皇后,不再是贵妃,甚至有时候,连皇帝都得听她的。这样一个身份,用哪个词来代表“我”,那真是个大学问。
最常听到的,大概就是那个带着点悲凉意味的词: 哀家 。哎,这词一出来,脑子里是不是立刻浮现一个穿着素服、坐在深宫里、眼神里有故事的老太太形象?这个“哀”字,可不是随便来的。它通常意味着她的丈夫,也就是先皇,已经驾崩了。她作为寡居的最高女性,用 哀家 来称呼自己,既是一种身份的宣告——我是先皇的遗孀,我现在执掌权力,但也带着一层无可奈何的悲哀。她哀的,是失去的丈夫,是曾经的日子,也许还有那份高处不胜寒的孤独。用 哀家 ,等于时刻提醒着所有人,她的权力是基于过去的那份联系,同时又强调了她现在的特殊地位——活着的人中,她最该哀伤,也最有资格发号施令。但这词,用起来也是分场合的。你很少听说哪个 太后 跟自己贴身的宫女拉家常时,还一口一个 哀家 的。那太端着了,不像真人。更多时候,它出现在正式的场合,面对大臣,发布懿旨,那时候, 哀家 就是权力的象征,是她身份的背书。
可别以为所有的 太后 都只用 哀家 。还有一个更霸气、更直接的词,有时候她们也会用,那就是 本宫 。哎哟, 本宫 !这个词一听,是不是就觉得气场全开?皇后、妃嫔们也用 本宫 ,但这词用在 太后 身上,感觉完全不一样。它不是指“我这个住在某个宫殿的人”,而是“我,这个代表着皇宫最高意志的人”。用 本宫 ,是在强调她作为当下皇室主导者的地位,是活生生的权力中心,而不是仅仅依靠先皇余荫的遗孀。一个 太后 如果经常用 本宫 称呼自己,我猜她多半是个极有主意、掌控欲极强的人。她可能不想沉浸在“哀”的情绪里,或者她觉得自己的权力是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用 本宫 ,就是在告诉所有人:别看我没了丈夫,但这个家,现在是我说了算!这种 太后 ,可能手腕更硬,更不服输。 本宫 ,是她向世界亮出的爪牙,是她“我现在就是这座宫殿主人”的宣言。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正式或者说是我们在文学影视作品里常见的说法。私底下呢?在极度亲近的人面前,或者在只有她一个人的时候,她会怎么称呼自己? 我 ?或者更古老的 吾 ?我想,可能性是有的。谁没有私人的那一面呢?卸下沉重的朝服,褪去 哀家 或 本宫 的伪装,她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拥有至高权力但也承受着巨大孤独的人。也许在她跟儿皇帝撒娇(如果可能的话)的时候,或者在她回忆往昔跟心腹嬷嬷聊天的时候,不经意间会冒出一个 我 来。这个 我 ,是她最真实的自我,是那个没有头衔、没有负担的普通女人。当然,这种时候太少了,毕竟她的身份在那里摆着,连呼吸都得小心翼翼,更何况是说话的称谓?但正因为少,才更显得珍贵,更有人情味。
还有个 吾 字,这个就更古老了,有点文绉绉的。历史上,一些有学问的帝王大臣会用 吾 ,显得很有文化底蕴。 太后 用 吾 称呼自己,不是没可能,但感觉上不如 哀家 或 本宫 那么贴合她们的身份。 哀家 是身份, 本宫 是权力,而 吾 更多是种文化姿态。除非这位 太后 特别强调自己的道德文章或者文化修养,否则用 吾 的场景应该不多见。
所以你看, 太后怎么称呼自己 ,这短短几个字背后,藏着的是身份的转变、权力的形态、情感的流露,甚至是个人的性格。她是用 哀家 ,在悲伤中寻求力量?还是用 本宫 ,直接宣告主权?又或者,在极少数的时刻,用一个简单的 我 ,回归那个最真实的自我?不同的称谓,就像是她给自己穿上的不同“语言外衣”,每一件都诉说着她的故事,她的地位,她的心境。一个字的选择,就能让我们窥见那深宫高墙之内,一个女人的挣扎与荣耀,孤独与权谋。这其中的微妙,真是让人着迷啊。下次看剧或者读史书,不妨多留意一下, 太后 开口时,用的是哪个词。品品,那词里藏着的,是怎样的风雨,怎样的波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