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你说这 古代女子 ,她们是怎么称呼自己的?是不是就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妾身”、“奴家”?哈哈,别傻了,那哪儿能涵盖得了全部啊!真要深究起来,那学问可大了去了,藏着不知道多少故事、多少心思在里头呢。你想啊,一个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女性,她的 身份 、她的 地位 、她面对的人,甚至她的 心情 ,都会影响她怎么开口介绍自己或者谈论自己。可不像我们现在,一个“我”字走天下,简单粗暴又省事。
首先,最最常见的,恐怕还是那个“ 妾身 ”。这个词,一听就带着一股子恭顺、谦卑的味儿。它主要用在 下对上 ,尤其是在家里的 妻妾对丈夫 、或者 宫里的嫔妃对皇上 说话的时候。你想想那画面:一个纤弱的身影,低眉顺眼地站在那里,轻轻一句“妾身以为……”,就把自己的位置摆得清清楚楚——我是你的附属,我的存在依附于你。这种称呼,其实挺心酸的,虽然听起来柔情似水,但背后是深深的 依附关系 和 缺乏自主性 。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妾身”有时候也带着那么点撒娇的意味,特别是在夫妻之间,一句软软的“妾身……”可能比什么情话都管用,毕竟,古代的男人嘛,多少有点大男子主义,吃这一套。
再说说“ 奴家 ”。这个词,听起来比“妾身”好像更低了一点点?其实差不多,都带着 自谦 的意思。但“奴家”的使用范围好像更广一些,有时候 平辈之间 ,或者面对一些比较亲近、但又想示弱的人时,也可以用。尤其是在戏曲里,“奴家”这个词的出镜率简直高得吓人,那些小旦一开口,十有八九都是“奴家怎样怎样”。它营造出一种娇弱、需要被保护的形象,让你一听就觉得,啊,这是个弱女子。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这种示弱也是一种 策略 ,以退为进,柔能克刚嘛。

还有“ 小女子 ”。这个听起来就年轻多了,透着一股子 青春 、 未经世事 的感觉。一般是 未婚的年轻女子 ,或者虽然已婚但年龄尚轻,面对长辈或者不太熟悉的人时使用。用“小女子”,是想表达自己的 年轻 、 经验不足 ,请对方多多包涵、多多指点。这是一种很自然的 自谦 ,没有“妾身”那么沉重,也没有“奴家”那么戏剧化。就像一个刚走出家门的姑娘,带着点怯生生,又想好好表现的样子。
那如果她们在 家人之间 呢?比如姐妹之间,或者跟父母说话?那可就随意多了,完全是 口语化 的称呼,像“我”、“吾”之类的。但这个“我”跟我们现在的“我”又不一样,它的使用不像现在这么普遍和理所当然。在古代,直接用“我”来称呼自己,在一些正式场合或者面对尊长时,是有点 不够礼貌 的。所以啊,即便是一个简单的“我”,在不同情境下,它的 分量 和 含义 也是不一样的。
更高阶一点的,是根据自己的 姓氏 或者 身份 来称呼自己。比如,一个姓李的女子,她可能会在某些场合自称“ 李氏 ”。注意,这个“李氏”后面通常会跟着一个对她的 界定 ,比如“王家李氏”(嫁到王家的李姓女子)或者“知府夫人李氏”。这种称呼方式,非常 正式 ,也非常 强调她的社会关系和身份 。它告诉你,这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她是某个家庭、某个社会阶层的一部分。这种称呼,在写 书信 、或者在一些比较 严肃的社交场合 会用到。听起来就觉得规规矩矩,没有太多个人感情色彩,就是一种 社会标签 。
再高级点,如果是 有地位 的女性呢?比如 公主 、 皇后 、 太后 什么的。她们有自己的专属称呼啊!像“ 本宫 ”、“ 哀家 ”(太后专用)等等。这些词,一听就带着 权威 和 尊贵 。用这些称呼,是在明确地告诉对方:我是谁,我的地位比你高,你要听我的。这种自称,完全是 身份的象征 ,不容置疑。不过,这些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古代女子,她们的自称,更多地反映了她们在那个男权社会下的 境遇 和 约束 。
更有意思的是,有时候她们会用一些 代词 或者 比喻 来称呼自己,而不是直接说“我”或者其他固定的词汇。比如,在跟丈夫撒娇时,可能会说“ 人家 怎样怎样”,带着那么点 娇嗔 和 依赖 。或者在写诗、词的时候,可能会用一些意象来 隐喻 自己,比如“ 小妇 ”、“ 贫妇 ”来表达生活的困苦,或者用“ 侬 ”(吴语地区的方言,相当于“我”)来表达亲昵。这些自称方式,往往更具 文学性 和 情感色彩 ,透露出她们 更细腻的内心世界 。
还有一种情况,是根据自己所处的 关系 来称呼自己。比如,在婆家,可能会自称“ 儿媳 ”(对公婆),或者“ 弟媳 ”(对丈夫的哥哥嫂子)。在娘家,可能会自称“ 女儿 ”(对父母)。这种称呼,是完全基于 家庭伦理关系 的,它强调的是你在家庭这个网络中的 定位 和 责任 。这种自称,不像前面几种那么普遍,但它在特定的家庭语境下,是再自然不过的表达了。
所以你看,古代女子怎么称呼自己,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问题,它背后牵扯着 社会结构 、 性别等级 、 家庭伦理 、 个人情感 ,甚至是 文学表达 。每一次开口的自称,都像是在无声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无奈或者小小的心思。她们不能像我们现在这样,随心所欲地用一个中性的“我”来代表自己,她们的语言是被 框定 的,是被 塑造 的。而我们在今天去了解这些,不仅仅是增长知识,更是去窥探那个远去的时代,去感受那些鲜活过的灵魂,她们的 悲喜 、她们的 挣扎 、她们的 智慧 ,都在那一句句不同的自称里,悄悄地留下了痕迹。下次再看古装剧,听到她们的自称,不妨多想一想,这句话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是恭顺,是娇媚,是无奈,还是隐忍?那真是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