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拜访弟媳的爸爸怎么称呼?别叫错,这里有答案和经验!

这人情世故啊,说复杂不复杂,说简单嘛,有时候一个称呼就能把你给卡住。尤其是在咱们自己个儿家里的关系网里头绕,七拐八绕的,总能碰上几个叫人心里直打鼓的称谓。今儿个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 弟媳的爸爸怎么称呼 的问题,听着是不是挺直接?可真到了那当口儿,嘴皮子一动,保不准儿就得卡壳。

你想啊,你弟弟找了个好姑娘结了婚,那是喜事儿啊!两家人变一家人了。然后呢,总有要正式见面的日子吧?可能是婚礼上,可能是婚前吃饭,也可能是婚后第一次上门。甭管啥场合,你作为哥哥姐姐(假设是哥哥,姐姐的情况类似,不过称谓可能略有不同),总得开口跟人家姑娘的爸爸打个招呼吧?就这一声“您好”后面跟啥,学问可就大了去了。

头一回见,或者前几回还不太熟的时候,你肯定不能跟着你弟媳妇儿喊“爸”吧?那不成啥了!她亲爹,不是你亲爹啊。这差着辈儿呢,乱了套可不行。也不能跟着你弟弟喊“岳父大人”,那是他跟他媳妇儿家结亲才有的专属称谓,跟你没关系。嗯,话说回来,现在也没多少人真这么文绉绉地喊“岳父大人”了,大多就是跟着媳妇儿喊“爸”。但道理一样,那称呼是他小两口的事儿。

首次拜访弟媳的爸爸怎么称呼?别叫错,这里有答案和经验!

那你说,对着这位 弟媳的爸爸 ,我一个当哥的,到底该怎么张口?

咱先说个老黄历里的词儿。按着过去那种特别讲究的亲戚称谓体系,你作为你弟弟的哥哥,对你 弟媳的爸爸 ,也就是你弟弟的岳父,是有个专门称呼的,叫“ 姻伯 ”。听着是不是有点儿陌生?对,没错,这词儿现在基本没人用了,太正式,也太书面化,日常生活中你要这么一喊,人家没准儿还得愣一下,琢磨琢磨你这是从哪本老书里翻出来的词儿。所以啊, 姻伯 这个词,你知道有这么回事儿就行,实际场合就别用了,免得尴尬。这就像你知道古代皇帝穿龙袍,但你现在肯定不会穿出门一个道理。

抛开那些老掉牙的规矩,咱们得看看现在大伙儿都是怎么叫的,既要显得尊敬,又不能出错,还得自然。

最最常见,也是最保险的一种叫法,就是跟着姓来。你知道你 弟媳的爸爸 姓啥吧?比方说他姓张,姓王,姓李。然后呢,根据他的年纪和你自己的辈分(你是哥哥/姐姐,他是你弟弟的岳父,所以他是长辈),叫一声“ 伯父 ”或者“ 叔叔 ”,前面带上姓。比如,“张 伯父 您好!”或者“王 叔叔 身体挺好啊?”

这里面 伯父 叔叔 的区别嘛,通常是看对方的年纪。如果他比你父母年纪大,或者看起来更年长、更持重,叫 伯父 显得更尊敬。如果感觉跟你的父母年纪差不多,或者稍微年轻点,叫 叔叔 也完全没问题,听着更亲切一些。这个就得靠你观察了,或者提前打听一下。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很多人也不那么严格区分 伯父 叔叔 了,尤其在不是特别正式的场合,叫 叔叔 的范围挺广的。但你作为哥哥/姐姐,对着 弟媳的爸爸 ,叫 伯父 一般来说总是没错的,体现了你对长辈的尊重。

所以, 姓氏+伯父 ,或者 姓氏+叔叔 ,这是非常主流且安全的选项。第一次见面用这个,绝对不会失礼。

那有没有更简单的?也有。如果你们两家人以后走动得特别勤,关系越来越近了,或者 弟媳的爸爸 本人就是个特别随和不讲究的人,你可能听别人(比如你 弟媳 的兄弟姐妹)也是这么叫的,有时候直接叫一声“ 伯父 ”或者“ 叔叔 ”,省略掉姓氏,也显得很亲切。但这得建立在一定的熟悉程度上,刚认识的时候还是带上姓氏比较妥当。

这里可能会有人想到,“那我父母管他叫 亲家公 ,我能叫吗?”答案是不能。 亲家公 亲家母 是互为亲家的人之间的称谓,是你父母和 弟媳的爸爸 妈妈之间的。你和你 弟媳的爸爸 不是亲家关系,你是亲家儿子的哥哥,这关系绕得有点儿晕是不是?总之, 亲家公 这个称呼,是给平辈儿亲家用的,你作为晚辈,不能这么叫。

你看,一个小小的称谓,后面牵扯出辈分、亲疏、习俗,甚至还有地域差异。有些地方可能有些特别的叫法,但 姓氏+伯父/叔叔 这种模式,在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是能通行的。

说来说去,最靠谱,最人性化的办法是啥呢?别自己在那儿瞎琢磨、心里打鼓,搞不好见面了嘴巴跟灌了铅似的开不了口,或者冒出一句不合适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 问! 问谁?当然是问你最亲近的人了。问你弟弟!或者直接问你 弟媳 本人!你就大大方方地问:“诶,我第一次见你爸,我该怎么称呼他比较好啊?是不是叫张伯父?” 弟媳肯定会告诉你他们家的习惯,或者她觉得怎么叫合适。这比你自己在那儿瞎猜强一百倍。人家肯定也会觉得你这人挺细心、挺尊重人的。这方法虽然听着有点儿“笨”,却是解决这种社交小难题的万能钥匙。

你想啊,这称呼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表达尊敬和拉近距离。只要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礼貌地跟长辈打招呼,就算偶尔叫得稍微有点儿“偏差”(比如叫了叔叔其实叫伯父更合适),人家长辈也不会太介意,毕竟你是第一次见面,而且关系还在建立中。但如果你连张口都不敢,或者叫错了又不自知,那可能就有点儿尴尬了。

总之,当你面对 弟媳的爸爸 ,心里默默复习一下:“长辈,非直系亲属,跟父母一辈儿……”然后,安全牌是: 姓氏+伯父/叔叔 。万能牌是: 提前问你弟或弟媳

记住,这不光是个语言问题,更是个人情问题。把你那份想融入、想表达善意的劲儿拿出来,再配上个合适的称谓,这第一次见面,肯定能顺顺利利的。往后日子长着呢,关系熟了,称谓可能还会变,变得更亲切,更像一家人。但迈出第一步,叫对这一声,太重要了。别犹豫了,下次见到 弟媳的爸爸 ,知道怎么叫了吧!心里有底,嘴上就不虚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