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乍一听简单,不就是亲戚称谓嘛,查查表不就知道了?可真落到自己身上,看着那个 粉嫩嫩一小团 ,眼睛滴溜溜地转,奶声奶气地喊人,你会发现,这称呼远不止一个规规矩矩的词儿那么简单,它里面藏着感情,藏着辈分,也藏着一点点时代变迁带来的随性。毕竟, 哥哥的孙女 ,对我来说,那可不是随便一个谁啊。
我是她爷爷的妹妹,也就是她爸爸的姑姑。按老理儿,我是她的 姑奶奶 。那她呢?她是我 侄孙女 。这个词儿, 侄孙女 ,书面上、族谱上绝对没错。清晰明了,一听就知道是我哥哥的儿子(我的侄子)的女儿。对,就是这么个关系链。可说实话,平时家里吃饭,或者打电话,谁会一上来就说:“喂,我正抱着我那 侄孙女 呢!”?听着是不是有点……生分?有点太正式了?
我记得第一次在医院看到她,小小一只,皱巴巴的,但我哥,那个一辈子在我面前像座山似的男人,抱着她,脸上全是那种以前从未见过的温柔。当时还没想称呼的事儿,就觉得是个奇迹。后来她慢慢长大一点,抱在怀里软软的,香香的。家里人围着她转,各种爱称都冒出来了。我哥自然喊“我的小乖乖”、“囡囡”。我侄子侄媳妇儿喊“宝宝”、“妞妞”。那,我呢?

心里知道她是 侄孙女 ,但嘴里头,好像这个词儿怎么都出不来。喊她名字?太直白了点,显得不够亲昵,毕竟差着好几辈儿呢。喊“宝宝”?那是她爸妈专属。想来想去,最常说的,反而是带着一点点长辈对晚辈的疼爱的那种感觉。比如,看到她过来,会说:“哎呀, 我的小侄孙 来了!” 或者,跟别人说起她,会讲:“这是我哥家的 小孙女 ,(其实是孙女辈,但我哥的孙女,习惯上这么说也很顺口)”、“我们家 最小的那个 ”。你看,“ 小侄孙 ”这个说法,虽然 侄孙女 才是正规的,但在一些方言里或者更随意的语境下,“ 侄孙 ”可以泛指侄子/侄女的子女,不分男女,带个“小”字,透着一股子亲切劲儿。或者干脆跟着她爷爷的称谓走,直接说是“ 你爷爷的小孙女 ”,或者更简单粗暴地,就说“ 你家那小谁 ”,当然这是非常熟络之间开玩笑的说法了。
所以,你看,虽然有个标准答案叫 侄孙女 ,但在实际生活里,这个称呼是“活”的。它会根据说话的场合、说话的人、以及你和孩子的亲密程度而变化。跟外人介绍,尤其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说“这是我哥哥的孙女,也就是我的 侄孙女 ”,一点毛病没有,而且显得你懂规矩。但在家里,关起门来,面对着那个需要你抱抱、需要你逗她笑的小不点,你可能更愿意用更温暖、更个性化的称呼。
有时候,我在想,这种称谓上的“不拘小节”,是不是也是现代家庭关系的一个侧影?我们可能不再像老一辈那样,对着族谱字字对应,一板一眼地喊着那些听起来略显遥远的称谓。大家更看重的是那种亲情连接,那种实实在在的陪伴和关爱。一个好听的昵称,一个包含笑意的“ 小家伙 ”,可能比一个标准的 侄孙女 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当然,这也不是说传统称谓就没用了。它仍然是我们理解家族结构、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比如逢年过节,给孩子压岁钱,长辈们开玩笑时,可能还是会用到“给我的 小侄孙女 压岁钱”这样的话,那是一种仪式感。再比如,在比较大的家族聚会上,介绍成员时,准确地称呼出“这是我哥哥的孙子/孙女,你的 侄孙子/侄孙女 ”,能帮助年轻一代理解自己的位置和关系。
但对我来说,和我的 哥哥的孙女 之间的交流,更多是基于爱和陪伴。我可能喊她的名字,或者她可爱的小名,或者就是“哎,宝宝过来!” 她呢,会学着大人的样子,甜甜地喊我“姑奶奶”。这声“姑奶奶”,包含了我的身份,而我回应她的方式,则包含了我的感情。我看着她从爬到走到跑,看着她从只会咿呀到能说会唱,每一次成长都让我这个 姑奶奶 打心眼儿里高兴。这时候,什么 侄孙女 、 小侄孙 ,都化成了那个带着笑意的眼神,那个张开双臂要抱抱的小身影。
说到底, 哥哥的孙女怎么称呼 ,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正确答案”,尤其在日常生活中。 侄孙女 是标准, 小侄孙 是亲切的俗称,名字或昵称是更个体化的爱称。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情,不同的你,会给出不同的答案。重要的是,无论你用哪个词儿,里面包含的都是对这个小生命的喜爱和作为长辈的责任。就像我看着她,心里涌起的总是满满的疼爱,嘴里蹦出来的,也就自然是当时最想表达的那份亲近。也许下次见面,我还是会脱口而出:“哎呀,我的 小侄孙女 来了!” 或者干脆蹲下来,张开怀抱等她扑过来,啥也不用说,一个紧紧的拥抱,就说明了一切。这大概,就是血缘里最不需要言语解释的部分吧。那些称呼,不过是用来承载这份沉甸甸的爱的容器而已。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