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 连襟之间怎么称呼 ,听着像个小事儿,可真到那个场合,尤其家里亲戚多,第一次见面,或者很久没见着,嘴里想吐个称呼出来,有时候还真得琢磨琢磨。不像兄弟姐妹、堂表亲那么有章可循, 连襟 这层关系,说远不远,说近,又隔着一层——那可是你老婆的姐妹的老公啊!不是跟你一个姓,不是跟你一起长大,完全是因为两个女人,你们才硬生生被绑到一条船上,成了这 连襟 。
我自己的经历吧,老婆有个妹妹,她妹夫,也就是我连襟,比我小几岁。刚开始那会儿,真的有点别扭。大家一起吃饭,介绍起来,总不能直接说“这是我连襟”,听着怪怪的,像是在强调一种不太熟的连接。通常是老婆介绍:“这是我妹妹、妹夫”,然后我客气地冲对方点点头笑笑。那妹夫呢,也是有点拘谨。头几次见面,互相直呼其名是肯定的,比如他叫我老王,我叫他小李。这最保险,也最不容易出错。但总觉得少了点亲切劲儿,毕竟以后要经常见,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慢慢熟了之后呢,称呼就开始变得多样起来。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大概是有一次,两家人一起出去玩,路上聊天聊得比较开,或者一起干了点体力活、解决了个小麻烦,有了点“战友情”的时候。他可能突然喊我一声“王哥”,带着点试探,也带着点想拉近乎的意思。我一听,也觉得挺自然,就应了。下次再见,我就顺着叫他“李弟”了。这“哥”啊“弟”啊,说起来也简单,不就是按年龄来嘛,可在 连襟之间 这么一叫,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从纯粹的“姓名代号”,变成了一种带点江湖义气、或者说家庭内部序列感的称谓。

不过,按年龄叫哥叫弟,在我看来,是最常见、最舒服的一种方式了。没有血缘,但因为婚姻成了亲戚,按年龄排序,符合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伦理习惯。你比我大,我叫你哥,你比我小,我叫你弟,天经地义,谁也挑不出理。这比什么“姐夫”、“妹夫”的称呼,在 连襟之间 互相叫,听着要顺耳得多。你想象一下,你叫你连襟“姐夫”,那感觉怪怪的,你是他的“小舅子”?不是啊!你老婆的姐妹的老公,互相之间又不是你叫我“姐夫”,我叫你“妹夫”的关系链。所以,“哥”或“弟”更像是连襟关系内部的一种自我排序。
当然,也不是所有 连襟之间 都按年龄叫。我有个朋友,他连襟比他大十岁不止。这十岁是个坎儿,叫哥总觉得不够尊重,叫名字又显得没大没小。他们家就比较有趣,可能是老婆姐妹俩平时聊天习惯了,老婆叫她妹夫按姐妹的排行叫“二妹夫”,朋友有时候听老婆这么叫,或者为了家里称呼统一,也跟着叫“二妹夫”。虽然在我听来别扭,但他俩好像习以为常。这说明啥? 连襟之间怎么称呼 ,有时候真不是单方面决定的,它受整个大家庭的习惯、姐妹俩怎么称呼自家老公的方式、甚至地域习俗的影响。
有些地方,或者有些关系特别好的 连襟 ,称呼就更随意了。比如直接叫外号,或者带点戏谑的称呼,“老X”、“大头”、“眼镜”。这得是关系铁到一定程度才行,能开得起玩笑,知道对方不会介意。这种称呼一听就知道关系不一般,绝不是那种每年过年才见一次、见面只能尬聊两句的“面子亲戚”。能这么叫的 连襟 ,估计平时没少一起喝酒聊天,甚至一起办过点什么事儿,是真的处成了朋友,而不仅仅是 连襟 这层社会关系。
还有一种情况,是正式场合或者对外介绍。比如你跟同事朋友提起连襟,总不能说“我弟”或者“老李”,这时候往往会说“我老婆的妹妹的老公”,或者更简洁地说“我连襟”。如果需要明确是谁,就说“我大姨子的老公”、“我小姨子的老公”。这种说法,虽然不是直接称呼,但也是一种对 连襟 身份的描述和定位,听着比较正式和客观。当着外人的面,你总不能跟你连襟哥俩好地喊“老王”、“大刘”,特别是在一些需要端着点架子的场合,还是得规矩些。
地域差异也是个挺有意思的点。据说有些地方管 连襟 叫“连桥”,听着更形象,像两座桥连接在一起。称呼上,不同的方言区可能也有不同的习惯,比如有没有特有的称谓词?或者在某些地方,对亲戚的辈分、年龄排序特别看重,称呼就更讲究。我没跑遍全国去调研这个,但凭感觉,越是传统、家族观念强的地区,可能对亲戚称谓越有讲究,而越是开放、城市化的环境,大家可能更倾向于简化称呼,直呼其名或者按年龄叫哥弟就足够了。
所以你看, 连襟之间怎么称呼 ,里面门道还挺多的。直呼其名,最简单直接,不容易出错,适用于刚认识或者关系没那么近的时候。按年龄叫“哥”或“弟”,是很多人的首选,自然亲切,符合传统习惯,能迅速拉近距离。按姐妹排行叫“大姐夫”、“二妹夫”,在某些家庭内部可能通用,但互相之间这么叫,听着有点怪,更像是一种辈分区分,而不是平辈间的称呼。更随意的昵称或外号,那是关系铁到一定程度的专属。而正式场合,直接说“连襟”或者描述关系,最恰当。
说到底,称呼只是个形式,真正决定 连襟之间关系 好坏的,还是人品、性格合不合得来,有没有共同话题,遇到事情愿不愿意搭把手。有个能聊得来、脾气对付的连襟,那真是人生一大幸事。你们可以一起吐槽老婆(背地里开玩笑那种)、一起研究点啥爱好、一起喝个小酒、一起陪着各自老婆孩子玩。这种关系,哪怕一开始称呼有点别扭,慢慢地,自然会找到一个彼此都舒服的叫法。可能就是名字,可能就是哥啊弟的。
反过来,如果两个 连襟 话不投机半句多,见了面除了点头微笑就没别的话,甚至互相看不顺眼,那叫什么都没用。叫“哥”显得虚伪,叫名字显得生分,叫“连襟”更是像在强调这层被迫绑定的关系。这时候,可能最礼貌、最能避免矛盾的方式,反而是最简单的直呼其名,或者干脆少来往,保持距离。
我自己的那位李弟,现在我们关系挺好的。平时不怎么联系,但逢年过节、家庭聚会见了面,就很自然地“哥”、“弟”互相叫着,一起喝茶聊天,甚至开开玩笑。有时候他遇到点啥事儿,也会跟我说两句,我也会给他出出主意。这种因为婚姻而形成的亲情,我觉得挺珍贵的。它不是天然就有的,需要双方去经营,去适应。而 连襟之间怎么称呼 ,就像是经营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仪式,或者说一个温度计,它能微妙地反映出你们之间的关系走到哪一步了。
所以,如果你也面临这个问题,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你老婆姐妹的老公,不妨先从直呼其名开始,观察一下对方的反应和习惯。如果想拉近距离,觉得对方人不错,可以试着按年龄叫声“哥”或“弟”。如果对方主动这么叫你,你就顺势应下。最重要的是,别太纠结于形式,真诚地去相处,去交流,关系到位了,称呼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有时候,一个带着笑意的眼神,一个自然的点头,比任何正式的称呼都更能表达亲近和友好。
说白了, 连襟之间怎么称呼 ,没有标准答案,弹性很大。别害怕叫错,大家都是亲戚,多数时候都能理解。摸索着来,找到一个让双方都舒服的方式,这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往后几十年,你们可能是要一起参加孩子的婚礼、一起过大寿的老伙计呢。那点称呼上的别扭,跟长久的和睦相处比起来,真不算什么。
记住,不管最终选择了哪种称呼,真心对待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才是最重要的。称呼,不过是亲情流淌过程中,泛起的小小涟漪,真正深藏水底的,是那份连接彼此的善意和温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