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说到这 丧事礼金怎么称呼 啊,里头的弯弯绕绕可真不少,不是一句“白包”那么简单的事儿。这东西,听着挺俗气,可真到事儿上,弄错了规矩,那可是真闹心,让人觉得你这人怎么回事儿,一点儿不懂人情世故。我这人啊,没啥大本事,就是爱琢磨这些个老规矩、土习惯。这些年,经历的、听说的,加上自己琢磨的,就想好好捋捋这事儿。
你想啊,人生四大事,生老病死。喜事好办,红红火火,怎么热闹怎么来。可到了这丧事,那气氛就不一样了,沉重、肃穆,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尤其是这钱的事儿,更是得讲究。这 礼金 ,不是随随便便抓一把扔进去的。它背后承载的,是生者对逝者的敬意,是对丧亲者的慰藉,更是一种互助的情谊。所以,这钱,不能叫“钱”,得有个 体面 的叫法。
在我的老家,还有很多地方,最普遍、最正式的叫法是“ 奠仪 ”。你听这词儿,“奠”,就是祭奠的意思;“仪”,指仪式、礼仪。合起来,“奠仪”就是用于祭奠仪式的钱。这个词儿,文绉绉的,透着一股子庄重和 敬意 。你在信封上写的时候,通常就写“ 奠仪 ”二字,下面写自己的名字,或者单位、团体的名称。这是一种最保险、最不会出错的称呼。

当然了,除了“奠仪”,民间还有不少其他的叫法。比如“ 香仪 ”。这个词儿呢,就更接地气一点。你想想,去吊唁,总要烧香吧?这“香仪”呢,大概就是说,这钱是用来买香、纸钱之类的祭品的。听着挺直白,但也透着那么一股子民间烟火气。不过相比“奠仪”,“香仪”可能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会显得没那么 庄重 。但要是在亲戚朋友之间,尤其是关系比较近的,用“香仪”也挺常见。
还有,“ 帛金 ”。这个词儿,可能在南方地区用得更多一些,特别是港澳那边儿,听起来挺有文化味的。古时候啊,帛是丝织品,很珍贵,用来做祭祀用品。所以“帛金”的意思呢,大概就是用钱来代替帛,作为祭祀的 礼品 。这个词儿,听起来也挺高雅的,用在书写上,也是很合适的。
有时候呢,关系特别近的亲戚,比如说舅舅、姑姑啊给外甥、侄女家送礼金,可能会写“ 白金 ”。这个“白”,自然是指丧事的颜色,是白色的。所以“白金”就是指在丧事中送的钱。这个称呼,可能更显出一种 亲近 感,但也带着点直白。不过,这个称呼不像“奠仪”那么通用,得看具体的地方习俗和亲戚之间的 关系 。
再来说说这信封的事儿。装 礼金 的信封,通常是白色的,不能用红色的,这大家都知道。信封上写称呼,得用毛笔或者钢笔,颜色呢,得是黑色的或者蓝色的,现在也有用签字笔的。千万别用红色的笔写,那是大忌!写名字的时候,如果是一家人的名义,可以写“某某某 偕内/偕子/偕女”之类的,表示全家人的 心意 。如果是单位送的,就写单位名称,有时候还会写上部门名称,表示是哪个部门同事一起的心意。
写完了信封,这钱怎么放进去也有讲究。以前的老人儿,会把钱稍微折一下,意思是不让钱舒展开来,因为这是伤心事儿,不是展开笑脸的喜事儿。不过现在也没那么讲究了,直接把钱放进信封里就行。但记住,钱的数额可不能是单数! 丧事礼金 讲究的是双数,比如200、400、600、800之类的,而且尾数最好是0。虽然说“白事不凑双”,但在钱的数额上恰恰相反,要凑双,寓意着“福不单行”(这个词儿在这里听着别扭,但习俗就是这样,大概是希望逝者一路走好,生者能够平安顺遂)。而且要避开带“四”的数字,因为“四”和“死”谐音,很不吉利。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地方习俗不同,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这双数的 规矩 ,大多数地方还是遵循的。
递交 礼金 的时候,也得注意。通常是在吊唁或者告别仪式的时候,有一个专门收取 礼金 的地方,由逝者的亲属或者专门帮忙的人负责。你过去的时候,双手递上写好名字的信封,说一句简单的 慰问 的话,比如“请节哀顺变”或者“一路走好”。记住,这时候不是聊天的时候,简单庄重就好。
有时候,你可能不方便亲自去吊唁,或者距离比较远,这时候也可以委托亲戚朋友帮忙代送 礼金 。代送的时候,一定要提前把钱和信封准备好,写清楚是谁的名义送的,免得收礼金的人弄不清楚。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通过转账的方式送 礼金 。现在电子支付这么发达,有时候确实方便。但说实话,这种方式总感觉少了一点 人情味 。而且转账的时候,留言那里也不知道写什么好。如果一定要转账,最好是提前跟丧亲者打个招呼,说明一下情况。转账的金额,也得遵循双数的原则。
再来说说,这 丧事礼金 ,到底随多少合适?这个事儿,没有标准答案,完全看你的 关系 和 经济能力 。关系越近,金额通常会高一些;关系一般,就随意一些。但重要的是这份 心意 ,不是钱的多少。就像我一个朋友说的,他家条件不太好,但只要是亲戚朋友有事儿,他都会去,哪怕只随一点点钱,也要到场表示一下 心意 。我觉得这话说得特别对。
当然,有些地方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比如有的地方,收到 礼金 后会回一份小礼品,像毛巾、香皂之类的,表示答谢。这个也得尊重当地的习俗。
说来说去,这 丧事礼金怎么称呼 ,怎么送,里面包含的都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社会关系。它不仅仅是钱,更是生者对逝者的 追思 ,是对生者的 关怀 ,是维系社会 人情网络 的一种方式。所以,下次遇到这样的事儿,别觉得烦,别觉得难为情。好好琢磨琢磨这些 规矩 ,它能让你在这特殊的时刻,把自己的 心意 ,用一种最妥帖、最 体面 的方式表达出来。毕竟,生死事大,容不得半点马虎。把这些 规矩 弄明白了,既是对逝者的 尊重 ,也是对生者的 安慰 ,更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 修行 。别小看了这些看着不起眼的细节,它往往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 品性 和 修养 。不是吗?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