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这事儿,想想就有点小紧张,对吧? 第一次见亲家怎么称呼 ?简直是迈入人生新阶段的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坎儿。这可不像见普通朋友,随随便便“嘿,你好”就过去了。这关系到两个家庭的初印象,得体、尊重,那才是硬道理。
说起来,我第一次见未来亲家(现在已经是亲家了,嘿嘿),那感觉就像是参加一场没有彩排的大型考试。前一晚,脑子里过了八百遍各种场景,连怎么微笑,怎么递东西都预演了几回。可最让我纠结,反复琢磨,甚至求助了好几个“过来人”的,就是这个 称呼 !
你是不是也一样?心里嘀咕着:直接叫“叔叔阿姨”?会不会太生分了?叫“爸爸妈妈”?天呐,还没结婚呢,是不是太着急,太不见外了?还是跟着对象叫?可对象叫的是“爸妈”,我一个外人,这么叫合适吗?简直是十万个为什么在脑子里打架。

其实,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但这不代表我们就束手无策。这事儿得讲究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得带着点儿情商和观察力。
首先,最稳妥、最不容易出错,也是大多数情况下的首选,是跟着你的对象,也就是你的未婚夫/未婚妻,一起来称呼。比如,如果他/她平时叫他/她父母“爸爸”、“妈妈”,那你 第一次见面 时,可以非常自然地、带着一点点羞涩(别太做作哈)跟着叫“ 叔叔 ”、“ 阿姨 ”。你看,我当年就是这么干的。对象指着他爸说:“这是我爸。”我赶紧微笑着,稍微欠了欠身,说:“叔叔好!”然后指着他妈:“这是我妈。”我立刻接上:“阿姨好!”这一声“叔叔好”、“阿姨好”,虽然听着普通,但它传递的是一种基本尊重和礼貌,而且,它给了对方一个接受你的缓冲期。
为什么说“叔叔阿姨”是 第一次见亲家 的 称呼 金字塔尖儿?因为这个称呼,它既表达了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在初次见面时是必要的,它不是疏远,而是一种分寸感。你想啊,你们还没有正式成为一家人,直接叫“爸妈”虽然听着亲切,但有时候反而会让对方觉得有点被“强行”拉近关系,或者觉得你不够矜持。特别是对于一些观念比较传统,或者第一次当亲家的长辈,他们可能心里还没完全准备好接受一个新成员立刻就改口叫他们“爸妈”。
当然,这里有个小细节需要注意:你的对象平常是怎么叫他/她父母的?如果你的对象是个特别随性的人,平时在家可能直呼其名(虽然这种情况很少见,但不是没有),你肯定不能跟着这么叫。所以,“跟着对象叫”的前提是,对象对他/她父母的称呼是符合晚辈对长辈基本规范的。
那么,有没有其他 称呼 的可能性呢?有!但需要更谨慎。
第二种情况,是你的对象或者他/她父母在见面之前,或者见面时,有给你“提示”或者“引导”。比如,你对象可能提前跟你说:“我爸妈比较开明,你第一次见,直接叫叔叔阿姨就行,他们会很高兴。”或者,更直接的,见面的时候,你对象介绍完你,他/她父母可能就会笑着对你说:“孩子,别拘束,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叫叔叔阿姨就行。”听到这种话,你就可以放心地用“叔叔阿姨”了。
更少见的情况是,对方父母特别热情,直接对你说:“哎呀,不用叫叔叔阿姨啦,以后就跟(你对象名字)一样,叫爸妈吧!”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心里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又有点懵?我的建议是,可以先礼貌地回应,比如:“谢谢叔叔阿姨,您太客气了。”然后,眼神可以看向你的对象,或者稍微停顿一下。这时候,你选择怎么称呼,就看你和对方家庭的氛围,以及你自身的性格了。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很自然,不突兀,而且感觉对方是真心让你这么叫,那可以尝试着叫一声“爸”、“妈”。但请注意,这需要很强的临场判断力,而且有一定的风险。一旦叫了,如果对方并没有完全准备好,场面可能会瞬间凝固那么零点几秒,虽然可能不会有人说出来,但那种微妙的气氛你可能会感受到。所以,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或者感觉对方只是客套一下,那么还是稳妥起见,先保持“叔叔阿姨”的称呼,等以后关系更近了,或者有了更明确的时机(比如订婚、结婚)再改口。
我还听过一种说法,说是可以先称呼“您二老”。比如,进门的时候说:“叔叔阿姨,您二老身体真好。”或者道别的时候说:“叔叔阿姨,谢谢您二老的热情招待。”这种 称呼 ,其实更像是一种尊称的补充,而不是主要的 亲家称呼 。它显得比较正式和有文化,但日常交流中用得不多,而且如果用得不自然,反而会显得生硬。所以,对于 第一次见亲家 这种场合,我不太推荐把它作为主要的称呼方式。
另外,千万不要犯的错误是:直呼其名!或者用一些过于随便的称呼,比如“大哥大姐”(除非年龄差距非常小,且对方家庭氛围极其西化开放,但即使如此,初次见面也极不妥当)。这不仅显得你非常没有教养,更是对对方父母极大的不尊重,很有可能让你们这段关系还没开始就蒙上阴影。记住,尊重是基石。
那么,除了 称呼 本身, 第一次见亲家 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首先, 着装 。干净整洁、得体大方是基本要求。不用穿得像去参加宴会,也不用穿得像去爬山。休闲中带着点儿正式感最好。颜色不要太扎眼,款式不要太暴露或怪异。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一个稳重、有分寸的孩子。
其次, 礼物 。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也是表达心意的一种方式。礼物不在于多贵重,而在于心意。提前问问对象,了解他/她父母的喜好,买点儿他们喜欢的东西。比如喜欢喝茶的就送好茶,喜欢吃的就带点儿家乡特产或者他们爱吃的点心。记住,送礼是为了表达晚辈的孝心和尊敬,不是为了炫耀财富。
再次, 言谈举止 。说话要彬彬有礼,多听少说。长辈问话,认真回答,眼睛要看着对方。吃饭的时候,等长辈动筷了再动,吃饭声音不要太大。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饭后帮忙收拾碗筷(如果对方客气说不用,就别勉强,但态度要积极)。这些细节都能反映你的家教和为人。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 真诚 。所有的礼仪、 称呼 、礼物,都只是形式。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你这个人是否真诚。你的笑容是不是自然的,你的眼神是不是温和的,你说话是不是发自内心的。不要刻意去扮演一个你不是的人,那样会很累,而且也容易被识破。保持真实的自己,带着对长辈的尊重和对这段感情的认真态度去交流,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什么时候可以改口叫“爸妈”呢?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固定的时间表。一般来说,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订婚或者结婚的时候。订婚宴上,主持人可能会引导,或者男方/女方父母会主动提出。结婚当天,那就更顺理成章了。但在这些正式场合之前,如果你和对方父母关系进展得非常快,他们也非常认可你,有时候也可能在某个更早的、温馨的时刻自然而然地发生。比如,一起旅行,或者在你生病时他们非常关心你,在那种情感流露的瞬间,你可能会脱口而出“谢谢爸妈”,或者他们会说“孩子,以后就把这儿当自己家”。所以,观察氛围,感受情感,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是改口最好的方式。
总而言之, 第一次见亲家怎么称呼 ,优先选择 叔叔阿姨 ,这是最安全、最得体、最普遍的方式。记住,尊重是前提,真诚是灵魂。把这个称呼问题处理好了,你的第一次 亲家 见面,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祝你顺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