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事儿,真是得好好掰扯掰扯。我最近就碰上这么个小尴尬,亲戚聚会,小侄子指着我姥爷他老人家,一脸茫然地问:“姑姑,那个……是啥呀?”我差点一口水喷出来。啥是啥?那是我姥爷!可转念一想,是啊,对于他这个辈分最小的,我 妈妈的爷爷怎么样称呼 ,好像真不是个脱口而出的答案。
这称谓的事儿,看似简单,里头门道可不少。尤其在我们这儿,老祖宗传下来的,各种称呼盘根错节,跟张大网似的,没点家族谱系的sense,真容易晕菜。你说 妈妈的爷爷 ,按理说,这不就是我 姥姥 或 姥爷 的 爸爸 嘛。那他,对于我来说,究竟该叫啥?
我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回老家,那是真热闹。黑压压一片的人头,大人小孩儿挤满了院子。那时候小,只知道跟着大人喊。我妈一拉我,“快,喊 太太 !”我当时一脑袋问号, 太太 ?电视里演的都是穿旗袍的上海富婆才叫 太太 啊。我妈就笑,“哎呀,这是你 太太姥爷 !”或者有时候,“喊 太公 !”更懵了,武侠小说里才有的吧?

后来长大了,慢慢才明白,这称谓啊,是跟着地方走的,也跟着习俗走的。在我们老家, 妈妈的爷爷 ,最普遍的叫法就是 太姥爷 。这个“太”字,一听就知道是往上好几辈儿了。它前面的那个字,“姥”,明确指出了这是我 妈妈 这边儿的。所以,“ 太姥爷 ”这三个字一组合,含义就非常清晰:我 妈妈 的 爷爷 ,也就是我 姥姥 或 姥爷 的 爸爸 。
但这只是我们那一片儿的叫法。你换个地方试试?可能完全不一样。我有个大学同学,湖南那边的。他家对 妈妈的爷爷 就不是这么叫。他说他们那儿管 妈妈的爷爷 叫 外太公 。你看,又来了个“外”字,还加个“公”。“外”嘛,容易理解,指的是母系这边儿。至于“太公”,感觉更古老,更郑重。听起来,感觉他家这位 外太公 ,肯定是个仙风道骨、德高望重的老人家。
还有更复杂的。有些地方,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可能根据地域方言,会有更独特的称呼。比如可能叫 外祖父 的 父亲 ,直接连起来叫 外祖父的祖父 (虽然这么说有点绕),或者干脆用一些本地的方言发音来称呼。我听过有人管 妈妈的爷爷 叫“ 阿公 ”,但这个“ 阿公 ”有时候也指 爷爷 或 姥爷 ,得看具体语境和地区。所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还是 太姥爷 或者 外太公 这种更清晰地带了“太”字或“外”字的,不容易出错。
说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叫法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有几个。首先,当然是 方言差异 。中国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亲属称谓更是如此。各地方言区根据自己的发音习惯和历史传承,形成了不同的称呼体系。就像“ 太姥爷 ”和“ 外太公 ”,字面上看都表达了“ 妈妈的爷爷 ”这个概念,但用词和感觉就是不一样。
其次,是 家族文化和习惯 。有些家族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称谓系统,代代相传。比如某些大姓望族,对于嫡庶、内外、甚至排行都可能有细致的称呼区分。这些家族内部的称谓,外人可能很难理解,甚至同一个地方的人,不同家族叫法也不同。我表姐嫁到外地,她说她婆家管 妈妈的爷爷 叫“ 老祖宗 ”!听起来就非常高大上,感觉直接追溯到盘古开天辟地了。当然,这可能带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说明了家族习惯的影响。
再者,是 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 。以前大家族聚居,亲戚关系密切,各种称谓自然熟稔于心。现在社会流动性大,很多人远离故土,对于老家的亲戚和称谓可能没那么熟悉了。年轻一代受教育程度高,普通话普及,有时候为了方便沟通,或者受影视剧、网络的影响,也会产生一些新的或者混用的称呼。比如有人可能直接叫 爷爷的爸爸 (虽然这是爸爸的爷爷),或者直接叫 姥爷的爸爸 (这个倒是对的)。但最准确、最能让人立刻明白你指的是哪位长辈的,还是那些包含了层级和母系信息的称谓。
那问题来了,如果我不确定该叫啥, 妈妈的爷爷怎么样称呼 最安全?我的经验是,先问问家里的长辈!特别是你 妈妈 或者你的舅舅、姨妈。他们肯定知道老家的规矩。实在不知道,或者问不到,那就选择一个最普遍、最不容易引起误解的叫法。在我看来,“ 太姥爷 ”或者“ 外太公 ”都是相对比较安全的选项,因为它们都清楚地表明了这是 妈妈 这边的 爷爷 的父亲。
但称谓这事儿,最关键的不是叫得多标准,而是 心意 到了。喊一声亲切的长辈,让老人家感受到你的尊敬和关爱,这比什么都重要。就算偶尔叫错了,或者用了一个不太“地道”的称呼,只要你是真心实意的,长辈们大多不会介意。反而,如果你因为怕叫错就不敢开口,或者生硬地用书面语“ 外曾祖父 ”(这个词非常标准,但日常生活中用起来总觉得有点儿……隔阂),那可能反而显得生分了。
我记得我 太姥爷 (就是我 妈妈的爷爷 ),他老人家耳朵有点背。每次我回老家,走到他面前,他总是眯着眼睛看半天,然后一脸慈祥地问:“这是……谁家妮儿啊?”我得凑到他耳边大声喊:“ 太姥爷 !我是 ××(我妈的名字) 家的! ××(我的名字) !”他听清楚了,就会高兴地拍拍我的手,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那时候,我喊他 太姥爷 ,他就知道我是谁,是哪个辈分的,我们之间的亲情连接就瞬间建立起来了。那个称呼,在那一刻,不仅仅是三个字,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和他之间那扇布满岁月痕迹的门。
所以,别怕复杂,也别怕叫错。大胆地去了解家族的称谓,去和长辈们互动。实在不确定,就学我小侄子那样,指着人问!虽然有点憨,但至少表达了想知道、想亲近的愿望。而当你真正弄清楚了 妈妈的爷爷怎么样称呼 ,并用带着感情的声音喊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称呼不仅仅是一个代号,它承载着家族的历史,连接着血脉的亲情。
话说回来,我得赶紧回去教教我家小侄子,以后见到 太太姥爷 ,可不能再说是“啥呀”了。得清清楚楚、响响亮亮地喊一声:“ 太太姥爷 !”那声音里,得带着笑,带着尊敬,也带着我们这个小家对大家族那份深沉的依恋。记住喽, 妈妈的爷爷 ,在我们这儿,是 太姥爷 !你呢?你家管 妈妈的爷爷怎么样称呼 ?有机会真得好好交流交流,看看这片土地上,关于亲情,关于称谓,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精彩故事。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