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界:当陌生网友问你怎么称呼时的心路历程

哎呀,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你在网上晃荡,偶尔遇着个瞧着挺顺眼的,或者聊得还算投缘的 陌生网友 ,一来二去,他冷不丁就问了句:“那个……冒昧问一下,该怎么称呼你呀?” 嗬,这一句,看似稀松平常,可搁我这儿,心里立马能蹦出好几个小人在打架。左边那个说,“告诉他呀,交个朋友嘛,真诚点儿!”,右边那个立马警惕地跳起来,“慢着! 陌生网友 哎! 怎么称呼 ?瞎说啥呢!隐私安全呢?!” 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走在路上,忽然被个素不相识的人问:“嘿,你家钥匙给我看看呗?” 不是一个性质,可那种突然被要求“暴露”一点啥的别扭劲儿,有点相似。

你想啊,在现实世界里,你认识一个人,通常有各种场合,比如工作、学习、社交活动,自然而然就知道对方是张工,是李老师,是小王。就算初次见面,递个名片,或者别人介绍,“这是我的朋友,xxx”。有一整套流程,挺顺滑的。可在线上呢? 你和他之间,隔着屏幕,隔着网线,所有的了解,都来自于你们那几句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记录,或者他在网上留下的那些碎片化信息——一个头像,一个ID,几条动态。你对他的全部感知,可能就是他的某个观点,他的幽默感,或者他在某个游戏里的操作。 在这样一个高度“去物理化”的环境里,忽然要引入一个如此“物理化”的概念—— 称呼 ,而且是涉及到你个人标识的 称呼 ,这事儿就微妙起来了。

所以,当那个 陌生网友问你怎么称呼 的时候,我脑子里弹出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他想知道我的什么层面的信息? 他只是想有个方便顺口的 称呼 ,省得一直用那个冰冷的ID? 还是想进一步了解我,探探我的底? 不同的目的,可能决定了我的回应方式。

网络世界:当陌生网友问你怎么称呼时的心路历程

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安全的选择,当然就是继续用那个 ID 啊! 我的网名叫“风中凌乱的小草”,那你就叫我“小草”呗! 多省事。这 ID 本身就是我在网络世界的名片,是我自己选的代号,它代表了我想呈现给网络世界的那一面。 用 ID 称呼 ,既保持了我在网络上的匿名性,又不影响交流。 而且很多时候, ID 比真名更有趣,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或者当时的心境。 比如我有个朋友,他的 ID 叫“熬夜秃头预备役”,你叫他“预备役”,是不是一下就拉近距离了? 比直呼其名来得有梗。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满足于此。 有时候聊得深了,或者在某个固定的群组里待久了,光用 ID 会显得生分。 这时候, 陌生网友 可能就会问:“你有没有什么 昵称 呀?叫你 昵称 方便点儿。” 嗯, 昵称 。 这可比 ID 私人一点点了。 昵称 通常是你在熟人圈子里用的,或者你自己给自己起的、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代号。 它可以是名字的缩写,可以是叠字,可以是某个梗。 比如我叫张小明,我的 昵称 可能是“小明”,“明明”,或者根据我的某个特点朋友给我起的“话痨”。 分享 昵称 ,意味着我愿意稍微打开一点边界,让你窥见我在现实世界里那个更放松、更生活化的状态。 这种时候,我会斟酌一下。 这个 网友 是不是真的值得我分享 昵称 ? 我们的关系发展到哪一步了? 他给我的感觉是真诚的、无害的,还是仅仅出于好奇,甚至可能别有所图? 如果感觉对了,而且我觉得这个 昵称 本身也足够“公共”,不至于泄露太多个人信息,或许我会分享一个。 比如,我的 昵称 是“小草”,跟我的 ID 一样,那其实就没什么风险。 但如果我的 昵称 是“明月”,而我的真名里刚好有个“明”字,那我就得掂量掂量了。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们在咖啡馆聊了很久,他问你:“那方便留个手机号吗?” 你会犹豫,对吧? 微信可能可以,手机号就得看交情了。 昵呼 ,大概介于 ID 和真名之间,属于“微信好友”级别的信任度。

最敏感的,当然就是问真名了。 陌生网友问你怎么称呼 ,直接上来就要真名? 这种情况,我心里警报能拉到最高级! 除非你们是通过某种非常正式的渠道认识的,比如某个实名认证的学习小组,或者线下的活动延伸到线上,否则,一个 陌生网友 ,上来就问真名,在我看来是有点越界了。 真名,代表着你在现实社会里的一切身份信息,跟你的身份证、学籍、工作、家庭等等都紧密相连。 把真名告诉一个完全 陌生 网友 ,风险太高了。 网络世界固然精彩,但陷阱也无处不在。 骗子、骚扰者、甚至是更危险的人,都有可能藏在屏幕背后。 保护好自己的真名,是 safeguard 个人 安全 最基础的一步。 别觉得我是被害妄想症,这种事儿,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我宁可一开始就设置好防火墙,也不想事后追悔莫及。

所以你看,简简单单一句“ 陌生网友问你怎么称呼 ”,背后牵扯出的,其实是对网络社交边界的思考,是对个人 隐私 的权衡,更是对信任建立过程的一种检验。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像是在心里过一遍那个熟悉的流程:这个 网友 靠谱吗? 我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这次交流的目的是什么? 我愿意暴露多少关于自己的信息?

有时候,我会根据聊天的氛围和内容来决定回应方式。 如果对方问得特别随意,可能就回个 ID 或者一个无意义的 昵称 ,比如“叫我阿飘就行”。 如果对方看起来很真诚,而且聊天的内容也挺深入的,可能会考虑告诉一个稍微亲切点的 昵称 ,但肯定是要经过筛选的,不能泄露太多个人信息。 最关键的是,一定要是自己觉得自在、 安全 的方式。 没有任何人有义务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完全摊开给一个 陌生网友 看。 保持一点神秘感,保留一点 隐私 空间,在网络世界里,我觉得挺重要的。

而且,这事儿还跟时间有关系。刚认识的时候,警惕心肯定是最高的,只愿意用 ID 。慢慢聊久了,如果感觉这个人真的不错,三观也合得来,聊天内容也正能量,可能会逐步放松警惕,分享一个 昵称 。再往后,如果真的发展成了现实中的朋友,那 称呼 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这是一个随着信任度增加而逐渐打开的过程。 企图一步到位,上来就问真名,往往会适得其反,让人瞬间拉远距离,甚至直接拉黑。

说到底,当 陌生网友问你怎么称呼 时,我的回答,其实是我对这段潜在的网络关系的定位和预期的一种体现。 是想浅尝辄止,保持距离? 还是觉得可以进一步发展,稍微靠近一点? 不同的 称呼 ,就像是不同等级的密码,你把哪个密码告诉对方,取决于你对这段关系赋予了多高的权限。 在这个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里,如何聪明、 安全 地保护自己,同时又不失真诚地与人交流,这句简单的“ 怎么称呼 ”,真是个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好好琢磨的小问题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