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你说 台湾人怎么称呼别人 喔?这事情嘛,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全看你跟对方的距离,还有,很重要一点,场合。刚到台湾那会儿,我可没少在这上面犯迷糊,闹点小笑话,后来慢慢摸索,哎呀,里头的门道还真不少,挺有意思的。
首先,说说最常见的,也是最“安全”的称谓吧。你在路上随便走,进个店, 先生 、 小姐 ,这俩词几乎是万能的。尤其在服务业,店员叫顾客,几乎都是 先生 、 小姐 。去咖啡店,“ 小姐 ,您的拿铁好了喔!”;进服装店,“ 先生 ,您看看这件,刚到的新款。” 这种叫法,礼貌是够了,但有时候吧,总觉得隔着一层,稍微有点生分。不过,对于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或者你拿不准对方身份年龄的时候,用 先生 、 小姐 ,绝对不会错。但要注意喔,有时候年纪看起来比较轻的女生,你叫她 小姐 ,她可能也就应了,但要是年纪稍长一点的,特别是那种打扮得体、气质蛮好的,你叫她 小姐 ,可能会让人家觉得你在暗示她年纪大,有点不太开心。这时候,叫“ 您好 ”或者“ 请问 ”,然后直入主题问事情,可能比用称谓要好。这真得看经验,有时候,感觉对了就对了。
再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老板 ”这个词的泛滥使用。真的,在台湾,“ 老板 ”这个词,它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开店的人”或者“公司老板”。它更像是一个带有亲切感的、用于称呼任何给你提供服务的人的万用词。你去夜市,买块鸡排,你就得喊“ 老板 ,一份大鸡排!”;搭计程车,司机会问你“ 老板 ,去哪里?”(虽然现在很多叫“ 师傅 ”了,但“ 老板 ”还是有,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司机),甚至去街边小吃摊,烫个青菜,你都可以喊一声“ 老板 ,我的烫青菜好了没?” 听到被叫“ 老板 ”,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受宠若惊?反正我刚开始是有点不习惯的。后来琢磨,大概是因为以前做生意的人多,叫一声 老板 ,感觉能拉近距离,带点恭维,也带点认可对方“当家作主”的意思吧。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人情味儿的体现。有时候你看到一个人很厉害,你也可以赞他一句“你真是个 老板 啊!” 那是佩服的意思。所以,“ 老板 ”这个词,在台湾,它真的不只是个头衔,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挺妙的。

然后是“ 师傅 ”。以前搭计程车,或者找水电工、修车师傅,这个称谓是用得挺多的。现在嘛,搭计程车 师傅 和 老板 都听得到。叫 师傅 感觉更专业一些, 老板 嘛,就多点人情味。有时候路边卖艺的,或者做手工的,你也可以尊称一声 师傅 。
进入到更熟悉一点的圈子,那称谓就更丰富了。朋友之间,直呼其名是最多的,有时候会加个“阿”字,比如“阿明”、“阿华”,听起来特别亲切,有点小时候邻居家的感觉。或者用叠字,比如“莉莉”、“圆圆”。昵称就更多了,看各自的朋友圈怎么叫,完全没个准儿,什么“大熊”、“小可爱”、“老大”,五花八门。
还有一种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是用亲属称谓来称呼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尤其在比较紧密的社交圈或者社区里。比如年纪比你大一点的,你会很自然地叫“ 哥 ”或者“ 姐 ”,即使你们没有任何亲戚关系。同龄的或者比你小的,有时候也会开玩笑叫“ 弟 ”或者“ 妹 ”。这种称呼瞬间就能拉近距离,让关系显得更亲密。比如公司里,明明没有血缘关系,大家可能就习惯性地叫某个年长的女同事“ 王姐 ”,或者某个男同事“ 陈哥 ”。刚开始听,我心里会打个问号,他们真是亲戚吗?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一种表达亲近的方式。它让你感觉不是冷冰冰的同事关系,更像是一家人,或者说,大家都在一个大家庭里。这种称谓用多了,你真的会觉得彼此之间的关系更暖和了,不像有些地方,同事之间永远都是姓+职务,冷冰冰的。
不得不提的还有“ 老师 ”。在台湾,“ 老师 ”这个词的使用范围,比你想象的要广得多。当然,学校里教书育人的,那是毋庸置疑的 老师 。但除了这个,教你任何技能的人,都可以叫 老师 。比如教你弹吉他的,叫 老师 ;教你画画的,叫 老师 ;甚至健身房的教练,很多时候也被叫做 老师 。我在学烘焙的时候,教我的那位师傅,大家都称她为 老师 。这种称谓,一方面是尊重对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种学习和请教的态度。它把知识的传播者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是尊师重道的体现,挺好的。
再说说那些年纪大一点的长辈。遇到不认识的,礼貌上可以叫“ 阿伯 ”、“ 阿姨 ”、“ 大姐 ”、“ 大哥 ”。但这个也得看情况,有时候叫错了年龄会比较尴尬。比如有个阿嬷(奶奶),你叫她 阿姨 ,她可能会纠正你。不过大多数时候,大家是不会计较的。在社区里,左邻右舍年纪大的,经常会听到晚辈叫“ 张伯伯 ”、“ 李妈妈 ”,这种感觉,就像回到了小时候那个大家庭社会,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互相照应,称谓里都带着浓浓的人情味。
特定的职业称谓也有。比如警察叫 警官 、 小队长 、 所长 等等,看级别。医生普遍叫 医生 ,或者 X医师 。律师叫 律师 。银行职员、公务员,一般也是 先生 、 小姐 或者直呼其姓+职务(比如 张经理 、 王科长 ),这个就比较正式,跟大陆这边差不多。
总结一下在台湾怎么称呼别人的门道,你会发现,它不是一套死板的规矩,更像是一门艺术,或者说,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社交方式。它里面有礼貌、有尊重,但更多的是一种拉近距离、增进亲切感的努力。尤其喜欢那种用“哥姐弟妹”和“老板”泛称的感觉,一下子就把人情味拉满了。可能跟台湾社会整体的氛围有关吧,比较注重人和人之间的连结,不愿意那么冷冰冰、那么规矩划线。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但也都在这个社会的大熔炉里,互相称呼,互相依靠。
当然,这些称呼习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年轻人之间可能更随意,网络上的称呼又是一套。但这套带有浓浓人情味的称谓体系, 先生 、 小姐 的礼貌打底,“ 老板 ”的亲切万用, 哥姐 的拉近距离, 老师 的尊师重道, 阿姨大哥 的长辈敬称,这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台湾非常有特色的一张社交名片。让你在和 台湾人 交流的时候,能感受到那种独有的温度。所以,下次到台湾,或者和 台湾人 打交道,别忘了观察观察,他们是怎么称呼别人的?很有趣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