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说起这茬儿,我的脑袋瓜子到现在还有点懵懵的。尤其是我们这些,不是自小就泡在南方老家烟火气里长大的孩子,每年顶多过年回去一趟,或者家里有啥大事儿才回去瞅瞅,面对一大家子人,那感觉,简直比做高数题还难!别的不说,光是七大姑八大姨九大爷十大伯,就够你绕晕乎的了,更别提那些辈分更往上的。而在这金字塔尖上,有一位,她的称谓,在南方这个大熔炉里,那叫一个五花八门,能把人直接给问住——她就是 南方外婆的妈 。
你说,这听着怎么这么绕呢? 外婆的妈 ,也就是我妈的 外婆 ,那不就是我的 曾外祖母 嘛!按理说,全国统一一点不就得了?可偏偏,南方这片土地,就是这么有意思,它把历史、文化、方言、人情,一股脑儿揉进了这一个个亲戚称谓里。同一个称呼,在不同的地方,发音不一样是常事儿,但有时候,连用哪个词儿都完全变了样。
我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被带回外婆的福建老家。哇塞,那个热闹劲儿,我现在闭上眼都能闻到空气里湿漉漉的海腥味儿和米酒香。院子里挤满了人,都是我叫不上名儿的。大人们推着我往前,指着角落里一个矮矮小小、满脸皱纹、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老太太,“来,快叫人!”我外婆在旁边急得戳我腰,小声嘀咕:“叫 老太婆 呀!” 我当时脑子里嗡的一下, 老太婆 ?这不是骂人的吗?我扭捏着不敢叫。外婆又急了:“不是!我们这边就是这么叫!是对长辈的尊称!” 我才半信半疑地,蚊子哼哼似的叫了一声“老……老太婆婆……” 老太太倒是笑得更开心了,塞给我一块糖。

所以你看,仅仅是“老太婆”这个称呼,在不同的语境里,含义就天差地别。在我们北方,这词儿听着绝对不友好,可在福建泉州、厦门一带的一些地方,它确实是用来称呼 曾外祖母 ,也就是 外婆的妈 的一种非常普遍且带有亲昵、尊敬意味的叫法。这一下就打开了我的新世界大门——原来, 南方外婆的妈怎么称呼 ,还真是个大学问,一点都不带含糊的。
再后来去了广东朋友家,听他们家那边管 外婆的妈 叫“ 太婆 ”。这个叫法好像流传更广一些,至少在两广地区不少地方是这样。读音是“tai po”,听起来比“老太婆”要顺耳得多,也更容易理解。我心想,嗯,这个好记, 太婆 ,辈分够 太 的,年纪够 老 的, 婆 辈儿的,逻辑上没毛病。在我模糊的印象里,好像湖南、江西的一些地方也有叫 太婆 的。这个词儿,它简洁有力,又透着一股子古朴的韵味。它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它背后是你和那位 曾外祖母 之间跨越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光的连接。每一次喊出“ 太婆 ”,仿佛都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可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你以为只有“老太婆”和“ 太婆 ”吗?图样图森破!还有很多地方,它偏偏要在前面加个“外”字,变成“ 外太婆 ”或者“ 外婆婆 ”。这听着就更清晰了,直接点明了这层关系是来自 外婆 这一系。比如有些地方可能叫 外太婆 ,强调了是 外 来的 太婆 ;有些地方可能叫 外婆婆 ,听着像是 外婆 的 婆婆 ,但其实是 外婆 的 妈 ,嗯,就是这么拗口。这种叫法,好像在江浙一带,或者西南的某些省份,比如四川、重庆,能听到一些类似的说法。它让这个称谓的源头更明确,但对于外人来说,也可能稍微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还有更厉害的,有些地方可能直接就叫“ 老外婆 ”。这个词儿,听起来就特别有画面感,一个很老很老的 外婆 。它好像把“曾外祖母”的概念简化了,但又保留了“外婆”这个核心词,再通过一个“老”字来拔高辈分。这种叫法,可能存在于南方的一些相对独立或者有自己独特方言系统的区域。它不像 太婆 那样是约定俗成的普遍用法,但如果你在那样的家族语境里,听到晚辈这么喊,你瞬间也就明白了,哦,这是 外婆的妈 。
更有意思的是,有时候,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家族,不同的分支,甚至不同的年龄段,叫法都可能有一点细微的差别。老一辈人可能坚持叫某个老称谓,年轻人可能就简化了或者用了一个相对普遍的叫法。而且,有时候还会根据和这位 外婆的妈 的亲疏程度,或者她在家里的地位,有一些额外的尊称或者后缀。比如在一些非常注重辈分和家族结构的地区,如果这位 曾外祖母 是家族里最高寿、辈分最高的老人,大家可能私下里还会用一些更具敬畏色彩的词汇来指代她,虽然正式场合可能还是叫 太婆 或者 老外婆 。
这种称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开始确实让人头大。我记得有一次,在外婆家吃饭,我试图区分桌上的各个长辈,结果一开口就叫错了称谓,现场瞬间安静了几秒,然后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老人们倒是不介意,觉得我一个外地回来的孩子,能记住就不错了,口音错了、称谓混了都能理解。但那种尴尬,至今难忘。
可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开始理解,这些看似复杂的称谓,不仅仅是一串发音,它是一个个连接家族成员的节点,是一张巨大的无形网,把生活在天南海北的血脉亲人,紧紧地系在一起。每一次正确地喊出一个称谓,都是在承认和确认自己在家族图谱中的位置,都是在向这位 曾外祖母 ,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时代、那些故事,表达一份尊重和传承。
想想看,我的 外婆的妈 ,她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了家族的兴衰沉浮,用她的勤劳和智慧,养育了我的外婆,我的外婆又养育了我妈,我妈又有了我……这一层层血脉,像树根一样往下扎,扎得越深,家族的生命力就越顽强。而那些不同的称谓,就像是这棵大树上不同分叉的命名,它们标记着历史的轨迹,承载着家族的记忆。
如今,我的 曾外祖母 已经不在了,但我对外婆提起的那些关于她的零星片段,她裹着小脚颤颤巍巍走路的样子,她坐在老宅门口晒太阳的样子,她用带着浓重乡音讲的那些我听不太懂的故事,都通过“ 太婆 ”或者“ 老外婆 ”(取决于当时听到的叫法)这个称谓,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每当有人问起,“ 南方外婆的妈怎么称呼 啊?”,我都能立刻想起那些画面,那些声音,那些带着泥土芬芳和海风咸味的记忆。
也许,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员流动越来越频繁,很多年轻人对这些复杂的地域性称谓会越来越生疏,甚至觉得没必要。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充满地方特色的叫法会不会逐渐简化甚至消失?我不知道。但至少现在,在我心里,那些关于 南方外婆的妈怎么称呼 的探讨,那些或拗口或亲切的叫法,都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一个问题,它是一个情感的锚点,一段历史的缩影,一份割不断的血脉情缘。下次你再听到有人问这个问题,或者你自己面临这个挑战时,不妨多想一层,去感受一下这称谓背后所蕴含的那些沉甸甸的东西。它远比一个简单的词汇,要丰富、要深刻得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