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称呼我?这问题,说大不大,说小,可真不小。
小时候,外婆总是叫我“囡囡”,吴侬软语,甜得像蜜。长大后,朋友们嘻嘻哈哈地喊我“老王”,带着几分亲昵,几分戏谑。工作了,同事们一本正经地叫我“王老师”,听着总觉得有点别扭。
到底, 你怎么称呼 我,才能真正抵达我的内心?

名字, 称谓 ,不仅仅是个代号,它承载着记忆,情感,甚至身份的认同。就好像,你叫一个陌生人“喂”,和叫他“先生/女士”,带来的感觉,那绝对是天壤之别。前者,带着疏离,甚至轻蔑;后者,则传递着尊重和礼貌。
我爸妈给我取名“王语嫣”,取自金庸小说,希望我能像她一样,聪慧美丽,博学多才。小时候,我很讨厌这个名字,觉得太文艺,太娇气,跟我的假小子性格完全不符。每次被同学们取笑“神仙姐姐”,我都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那时候,我更喜欢他们叫我“王二狗”,接地气,够哥们儿。
后来,慢慢长大,我开始理解爸妈的用心。他们希望我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都寄托在这个名字里了。 “王语嫣” ,不再只是一个符号,它成了我努力的方向,一种自我期许。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带我的老教授姓李。他从不叫我“小王”,而是直接喊我的全名“王语嫣”。起初,我还觉得有点不习惯,甚至有点拘束。但是,时间久了,我发现,他这么叫,是对我的尊重,是对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认可。他没有把我当成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而是把我当成一个可以平等对话的同行。
称谓 的力量,有时候真的超乎想象。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行业论坛。会上,一个资深专家主动跟我打招呼,叫我“王老师”。我当时有点懵,因为我只是个普通的讲师,远没有达到“老师”的级别。后来才知道,他之前听过我的一个讲座,觉得讲得还不错,所以才这么称呼我。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被认可了,被尊重了,充满了动力。
其实, 你怎么称呼 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希望你带着怎样的感情来称呼我。是真诚,是尊重,是理解,是爱。
我喜欢朋友们叫我“老王”,因为那代表着我们之间的亲密无间。我接受同事们叫我“王老师”,因为那代表着我对自己的职业责任。我也感激老教授叫我“王语嫣”,因为那代表着他对我的尊重和期许。
当然,我也遇到过一些让我不舒服的 称谓 。比如,有些不熟悉的人,喜欢叫我“美女”,或者“小姑娘”。我总觉得,这种称呼带着一种轻浮和不尊重。难道,除了外貌,我就没有其他值得称赞的地方了吗?
还有一些人,喜欢用一些贬低性的 称谓 来攻击别人。比如, “屌丝”,“loser”,“绿茶婊”。这些词语,充满了恶意和歧视,是对人性的侮辱。我们应该抵制这种语言暴力,让网络空间更加文明和健康。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 称谓 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有人喜欢用昵称,有人喜欢用代号,有人甚至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名字。这都无可厚非,只要不伤害他人,不违背道德,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所以, 你怎么称呼 我?取决于我们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你对我的认知,也取决于你想要传递给我的情感。
我希望,无论你如何称呼我,都能带着真诚和善意。因为,一个好的 称谓 ,不仅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我想起我奶奶,她总是叫我的小名“小石头”,那个名字土气,但是饱含着浓浓的爱意,那是她对我最独特的 称谓 。即使她已经去世多年,每当我想起这个名字,心里还是会涌起一股暖流。
或许, 你怎么称呼 我,最终都比不上我如何定义自己。我是王语嫣,一个普通的讲师,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努力追求梦想的个体。这些标签,比任何一个 称谓 ,都更能代表我自己。
所以,下次见面, 你怎么称呼 我都可以,只要你是真诚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