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校友”这层关系,真挺特别的。不像亲戚有血缘,不像同学整天见面,它更像是一张无形的网,散落在天南海北,时不时因为一次活动、一个求助、或者仅仅是朋友圈里看到共同母校的字眼,又重新联结起来。那这网上的每个人,该怎么叫呢?“ 校友怎么称呼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里头弯弯绕绕可不少。
别以为就是“你好校友”这么一句轻飘飘的话。我跟你说,这里面藏着大学时期的 年级 、专业、甚至宿舍楼层留下的印记,藏着毕业后各自闯荡江湖的 经历 、地位、和一份不易察觉的 默契 。叫对了,可能迅速拉近距离,感觉就像回到了那个青春热血的食堂或者图书馆;叫错了,嘿,那气氛瞬间就尴尬得像期末考挂科一样难受。
先说说最直接、最普遍的称呼: 姓氏 + 师兄/师姐/师弟/师妹 。这几乎是个万金油,无论在哪个大学、哪个场合,基本都错不了。比如,你比我早入学,我就尊称你“李师兄”或者“张师姐”。你比我晚几年,那自然是“小王师弟”或者“赵师妹”。这里头的关键点,其实是“ 入学年份 ”。我们通常说的“届”,是以毕业年份算的,但论资排辈,尤其是在校内或者刚毕业那几年,大家更看重你是哪年进来的。你是98级的,我是02级的,那你在我眼里就是妥妥的“师兄”,哪怕我后来读了博士,职位比你高,见面客气地叫一声“师兄”,那份尊重和亲近感一下子就有了。

为什么这个称呼这么普遍?因为它天然地带有一种 秩序感 和 传承感 。大学是个小社会,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传授经验、提供帮助,是种传统。叫“师兄/师姐”,体现了后来者对先行者的敬意;叫“师弟/师妹”,则带了点前辈的关怀。这不只是个称谓,它背后是份隐形的 责任 和 连接 。想想看,当年找实习、找工作,是不是很多时候都是靠师兄师姐内推、指点迷津?这份情谊,是刻在骨子里的。
然而,世界是变化的,人也是复杂的。出了校门,尤其在职场上打拼多年后,纯粹按入学年份论资排辈的叫法,有时候就不那么适用了,甚至可能显得生疏或不合时宜。比如,我在一个行业深耕多年,小有成就,突然遇到个当年晚我好几届的“师弟”,结果人家现在是我的 客户 或者 合作伙伴 ,甚至是我的 领导 !这时候,你还一口一个“张师弟”、“张师弟”地叫,是不是感觉怪怪的?人家可能心里在想:“我都多大了,你还叫我师弟?”
这时候,更 职业化 、 社会化 的称呼就冒出来了。最常见的,当然是“ X总 ”、“ X经理 ”、“ X博士 ”、“ X老师 ”。当你们的交集主要发生在工作领域,或者对方在特定领域有突出成就时,用这些称呼,既体现了对对方职业身份的认可,也显得你更懂“规矩”。比如,你的校友是某公司创始人,那直接叫“王总”肯定比叫“王师兄”来得自然、得体。如果他在学术界深有建树,叫一声“李教授”或“李博士”,也比“李师兄”更能拉近学术上的距离。别忘了,我们是 社会人 ,不仅仅是 校友 。在不同的场合,需要切换不同的 身份模式 。
但这又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你的校友 既是师兄/师姐,又是你的领导或者重要的合作伙伴 ,甚至他比你年龄还小但职位比你高,你怎么叫?这就需要一点点 情商 和 灵活性 了。
我的经验是, 优先考虑当下交流的场景和主要目的 。如果是在正式的 校友会 活动上,大家回忆往昔峥嵘岁月,那“师兄师姐”的称呼自带怀旧滤镜,通常很受欢迎。一杯酒下肚,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没有KPI、只有考试和青春的年代。但如果是在一场商业洽谈会上,坐你对面的正是这位校友,你来推销产品或寻求合作,这时候再一口一个“师兄”,就显得不太专业了。果断切换成“王总”或“李总”,谈完正事,私下场合再加一句“当年您可是我们那届的风云人物啊”,或者“咱们一个学校的,以后多亲近”,把校友这层关系巧妙地 叠加 进去,而不是让它成为唯一的标签。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关系特别好, 私下里 怎么称呼。这时候,“师兄/师姐”可能就显得有点“端着”了。关系铁的,可能就直接叫 名字 了,比如“老张”、“小李”。再熟一点,可能就是当年在宿舍里或者班级里的 外号/绰号 。我有个师兄,当年因为特别爱打篮球被我们叫“飞人”,毕业好多年,我们私下见面还偶尔会冒出这个称呼,一听见就感觉特别亲切,仿佛回到了篮球场挥洒汗水的日子。这种称呼,是 信任 和 熟悉 的标志,只有关系真的到位了才能用,否则会显得轻佻无礼。
所以, 校友怎么称呼 ,真不是个标准答案能搞定的事。它像一场 社交游戏 ,你需要观察对方、感受气氛、权衡利弊。记住几个原则:
- 先确认对方的入学年份或毕业年份 ,这是判断“师兄/师姐”关系的基础。
- 考虑当前交流的场合和你们的主要关系 (工作、社交、纯校友)。
- 观察周围其他人怎么称呼ta ,特别是ta的同龄人或同事。
- 不确定的时候,先用保守、通用的称呼 ,比如“X师兄/师姐”,或者干脆直接用“您好”、“X总”,然后根据对方的反应和互动再调整。
- 私下关系好,可以大胆一点 ,但要分清场合,避免公开场合过于随意。
- 永远保持尊重 。无论怎么称呼,内心那份对母校的情感,对校友的认可,是不能丢的。
说到底,称呼只是个形式,更重要的是 内容 。你找校友是为了什么?是请教问题?是寻求合作?还是仅仅叙旧?当你带着真诚和目的去交流时,哪怕称呼上不是百分百精准,对方也能感受到那份善意。反过来,如果只是为了套近乎,称呼再对,可能也只是流于表面。
我有个师妹,刚毕业那会儿,特别喜欢逢人就叫“师兄师姐”,不管认不认识,只要是她觉得是她学校毕业的。初衷是好的,想拉近距离。结果呢,有时候反而让人觉得她有点拎不清场合,或者目的性太强。有一次,她在一个行业交流会上,对着一位已经很有地位的前辈一口一个“师兄”,前辈当时正在跟重要客户交谈,被打断了,脸色有点不太好。事后,那位前辈私下告诉我,称呼没错,但在那种场合、那种时机,显得不够成熟。这就是 场景 的重要性。
所以啊, 校友怎么称呼 ,真的学问大着呢。它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更像是一道需要不断练习的 开放题 。多观察,多实践,多感受,慢慢地,你就能找到那个最适合你、最适合对方、最适合当时情境的称呼了。别怕犯错,谁不是在摸爬滚打中学会这些社交技巧的?只要心存善意,愿意沟通,校友这层关系,永远是你人生路上一份宝贵的 财富 。它不仅仅是过去的回忆,更是当下可以依靠、未来可以期待的一份温暖力量。这份力量,就藏在你那一声声 恰如其分 的称呼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