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怎么称呼爸爸 ,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不就是“爸爸”嘛!可真到了嘴边儿,或者在心里琢磨琢磨,你会发现,嘿,这学问可大了去了。别看就俩字儿,里头藏着的情感、代际关系、文化习俗,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得多。有时候,一个称呼就能把你跟老爹的关系说个大概,是亲近得没边儿,还是有点儿生疏客气,全在这一嗓子。
我记得小时候,那会儿最顺嘴儿的就是“爸爸”。甜甜的,脆脆的,一叫出来,老爹的脸能笑成一朵花儿。那时候,好像天底下所有的小孩都这么叫。上幼儿园,听同学们也是“我爸爸”、“你爸爸”地说,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爸爸 ,这词儿里头,包含了依赖、安全感,还有那么一点点来自权威的敬畏。你犯了错,听到他一声吼“过来!”,哪怕他平时再怎么和蔼,那声“爸爸”也得带着点儿颤儿。可是当你摔倒了哭,第一个喊的,肯定还是“爸爸”。这个阶段的“爸爸”,是你的天,是你的地,是你世界里最强大的存在。
慢慢长大一点,到了小学、初中,叛逆期那会儿,有时候觉得直接叫“爸爸”有点肉麻了,或者想显得自己独立点、酷一点。那会儿,身边有些同学开始叫“老爸”。“老爸,给我点零花钱!”“老爸,周末带我去踢球呗!”这声“老爸”,听着就比“爸爸”随意多了,少了几分稚气,多了几分哥们儿义气。好像突然之间,那个高高在上的父亲,被拉到了跟自己更平等的位置。 老爸 ,这个称呼自带烟火气,透着一股子亲切和随意。它不是那种毕恭毕敬的称谓,而是一种更生活化、更接地气的表达。你想啊,跟哥们儿说话,谁会一口一个“兄长大人”啊?所以,叫“老爸”,就是把他当成了可以没大没小、可以开玩笑的对象。我呢,也跟着潮流叫过一阵子“老爸”,感觉挺新奇的。看他听到这称呼,有时会瞪你一眼,但眼里分明带着笑意,知道你这是在跟他撒娇呢。

再往后,上了高中、大学,离家远了,打电话的机会多了起来。那时候,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开口,会直接叫他的名字。当然,这得是在关系特别好的前提下,或者在家里人都不在场的时候,你悄悄地喊一声。比如,我知道他叫张卫东,有时会低声来一句:“卫东啊……”然后他就乐了,说:“哟,敢直呼你老子的名字了?”这种时候,叫名字不是不尊重,反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亲密。它打破了固有的父子模式,用一种平等的身份来交流。不过,说实话,能这么叫的,估计也就那么几次,大部分时间,还是会回到“老爸”或者“爸爸”。毕竟,根深蒂固的习惯和情感不是说变就变的。
有时候,在一些特定的场合,称呼还得讲究点儿。比如,带女朋友回家见家长,你总不能跟女朋友介绍说“这是我老爸”吧?那不得显得有点不正式?这时候,还是规规矩敬地介绍“这是我爸爸”。再比如,跟亲戚朋友聊天说起他,可能就会说“我家老头子”、“我爸”。这些称呼,都带着对外人的一种界定,说明这是我的家人,是我的长辈。 我家老头子 ,这词儿听着糙,但里头却藏着一种只有家里人才懂的默契和感情。它是一种“自家”的说法,在外面说,显得有点儿不客气,但在自己家人或者极亲近的朋友面前说,那感觉完全不一样,透着一种“虽然嘴上不饶他,心里爱得深沉”的劲儿。
除了这些常见的,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或者更个性化的叫法。像我有个朋友,他爸爸是东北人,他从小就跟着家里人叫“爹”。“爹,吃饭啦!”“爹,我去同学家写作业了!”这一个“爹”字,透着一股子豪爽和实在,也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还有些人,会叫“爸比”或者类似这种叠字的称呼,听着就特别黏糊、特别撒娇,一看就知道是跟爸爸关系好得不得了,恨不得挂在他身上那种。这种 叠字或者昵称 ,完全是亲子之间独有的“暗号”,不为外人道,只属于他们小小的世界。
更有意思的是,称呼有时候会随着你自己的身份转变而变化。没结婚前,你可能一直叫“爸爸”或者“老爸”。等你有了孩子,你的孩子叫他“爷爷”或者“姥爷”了,你再叫他“爸爸”,感觉可能就跟以前不太一样了。那时候,你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父亲这个角色的分量,也会更理解他当年的不容易。你不再只是他的孩子,你也是一个父亲或母亲,你们站在了同一个角度,只是相隔了几十年的人生光景。这时候,你喊他一声“爸爸”,里头可能就多了很多感慨、很多体谅。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正式或者带着尊敬色彩的称呼。比如在一些书信里,或者非常正式的场合,可能会用到“父亲”。 父亲 ,这个词一听就自带庄重感,是书面语,或者是在强调血缘、强调家族、强调一种传承的时候会用到。比如写家书,开头一句“亲爱的父亲大人,展信安好”,那感觉跟平时喊“老爸”完全是两个画风。在讲述家族故事,或者缅怀先人的时候,“我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的表达,也显得非常有分量。
说到底, 怎么称呼爸爸 ,这事儿真没有标准答案。它取决于你和爸爸之间的关系亲疏、你所处的年龄阶段、特定的场合,甚至是当时的心情。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称呼,可能就触动了爸爸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可能,你试着换个方式叫他,会发现你们之间的关系又有了新的化学反应。重要的是,无论你用哪个称呼,里头都应该包含着爱和尊敬。这份爱和尊敬,不是刻意表演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我有个朋友,跟他爸爸关系有点儿僵,平时电话很少,打也是客客气气地叫“您”。后来有一次,他爸爸生病住院,他赶回去照顾。在医院里,看到爸爸躺在病床上,他心里五味杂陈。那天晚上,他守在床边,鬼使神差地轻声叫了一句“爸……”他爸爸听到,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那一刻,所有的隔阂、所有的不快,好像都在这一声充满情感的呼唤中消融了。从那以后,虽然他们还是不经常打电话,但再见面时,他会很自然地叫“老爸”,语气里带着以前没有的温暖。
所以,别小看这一个称呼。它是语言,更是情感的载体。它可以是甜蜜的昵称,可以是随意的哥们儿腔,可以是带着敬意的敬语,也可以是包含岁月和理解的深沉呼唤。想 怎么称呼爸爸 ?问问你的心,看看你和他的关系,听听他喜欢你叫什么,或者,大胆去尝试一下不同的叫法。你会发现,每一次呼唤,都是一次情感的流动,都是在加深你们父子(女)之间那份独一无二的连接。有时候,一声发自肺腑的“爸爸”,胜过千言万语。珍惜每一个可以这样称呼他的机会吧,因为这份缘分,这份亲情,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发表回复